时间: 2025-05-01 05:16: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16:55
敛葬:敛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收敛尸体并进行埋葬。在古代**,敛葬通常指的是将死者的遗体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清洗、穿衣、入殓)后,进行安葬的一系列仪式。
文学语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敛葬常常被用来描述对死者的尊重和哀悼,如《左传》中对敛葬仪式的详细描述。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敛葬一词较少直接使用,通常会被更通俗的词汇如“埋葬”、“安葬”所替代。
专业领域:在殡葬行业或相关法律法规中,敛葬可能被用来指代一系列专业的遗体处理和安葬流程。
同义词:安葬、埋葬、入殓
反义词:掘墓、挖坟(这些词汇通常与破坏或非法行为相关,与敛葬的尊重和庄重形成对比)
词源:敛葬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敛”字意为收集、整理,“葬”字意为埋葬。
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敛葬的具体仪式和含义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对死者的尊重和安葬——保持不变。
文化背景:在**传统文化中,敛葬仪式被视为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安慰,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对生死的重视。
社会背景:在现代社会,随着殡葬方式的多样化,敛葬的传统仪式逐渐简化,但其文化意义依然被一些人所重视。
情感反应:敛葬一词往往带有一种庄重和哀伤的情感,让人联想到生命的终结和对逝者的怀念。
联想:想到敛葬,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丧服、哀乐和家族的哀悼仪式。
经历或故事:在参与家族长辈的敛葬仪式时,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庄重和对生命的尊重。
诗歌:
敛葬之时,风轻云淡,
古道旁,落叶纷纷。
一袭白衣,送君远行,
天地间,哀思绵绵。
视觉联想:敛葬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丧服、棺木和墓地,以及相关的传统仪式。
听觉联想:哀乐、诵经声和家人的哭泣声可能是敛葬仪式中的常见声音。
比较:在不同文化中,对死者的处理和安葬方式各有特色,如西方的葬礼和东方的敛葬仪式,虽然形式不同,但都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
总结:敛葬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汇,不仅反映了古代的丧葬*俗,也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逝者的哀悼。在现代社会,虽然其形式有所变化,但其文化意义依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尊重。
反思:在学敛葬这一词汇时,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传统文化对生死的态度,以及这些传统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演变。这对于我的语言学和文化理解都有重要意义。
1.
【敛】
(形声。从攴(pū),佥(qiān)。本义:收集,聚集)。
同本义(收集的对象是物,常是财物)。
【引证】
《说文》-敛,收也。 、 《周礼·夏官·缮人》。注:“敛,藏也。”-既射则敛之。 、 《汉书·食货志》-狗彘食人之食不知敛。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敛赀财以送其行。
【组词】
敛局、 敛衣
2.
【葬】
(会意。小篆字形。从“死”,在“茻”(mǎng)中,“一”其中,所以荐之。指人死后盖上草席埋藏在丛草中。荐,草席覆盖。本义:人死用草覆盖埋葬,后用棺木埋入土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葬,臧也。 、 《礼记·檀弓》-葬也者,藏也。 、 《荀子·礼论》-故葬埋敬藏其形也。 、 《汉书·李广苏建传》-赐钱二百万以葬。 、 晋·干宝《搜神记》-分其汤肉葬之。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卒葬之。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以衣冠葬之。
【组词】
葬堂、 葬式、 葬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