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7 04:11: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4:11:22
献媚:指为了讨好或取悦他人而表现出过分恭维、奉承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可能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地位或他人的好感。
献媚一词源于汉语,由“献”和“媚”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献”有奉献、呈献之意,“媚”则指讨好、取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形成了“献媚”这一词汇,用以描述一种特定的社交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献媚往往被视为一种负面行为,因为它违背了儒家倡导的“正直”和“诚实”的原则。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由于权力和利益的存在,献媚行为仍然普遍存在。
献媚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贬义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虚伪、不真诚和缺乏自尊。它可能引发人们对道德沦丧和社会不公的反思。
在职场中,我曾目睹同事为了获得项目资源而对上级献媚,这种行为虽然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远来看,它破坏了团队的信任和合作氛围。
在诗歌中,可以将“献媚”融入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在权力的阴影下,
献媚的花朵盛开,
虚伪的笑容掩盖了,
内心的真实与渴望。
视觉联想:献媚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在权力面前低头哈腰、面带谄笑的形象。 听觉联想:在音乐中,献媚可能与那些轻柔、讨好的旋律相联系,试图通过音乐来取悦听众。
在英语中,与“献媚”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flatter”或“kowtow”,它们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类似的含义,即为了讨好他人而表现出过分恭维的行为。
献媚这一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也反映了社会权力结构中的不平等。通过对这一词汇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和批判那些不真诚的社交行为,促进更加健康和正直的人际交往。
1.
【献】
(会意。从犬,鬳(yàn)声。“犬”代表进献之物。本义:献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 、 《礼记·曲礼》。按,礼凡荐腥谓之献。-犬曰羹献。 、 《周礼·大司马》-献禽以祭祖。 、 《诗·豳风·七月》-献羔祭韭。 、 《仪礼·聘礼》-荐晡醢,三献。(三献:陈祭品三次献酒。)
【组词】
献尸、 献帛、 献爵、 献台
2.
【媚】
(形声。从女,眉声。“眉”也有示意作用,表示以目媚人。本义:爱;喜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媚,说也。 、 《诗·大雅·思齐》。传:“爱也。”-思媚周姜。 、 《诗·大雅·下武》-媚兹一人。
【组词】
媚子、 媚好、 媚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