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4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43:36
“武贲”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武”和“贲”两个字组成。其中,“武”通常指与军事、战斗相关的活动或性质,而“贲”在古代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包括勇猛、光彩等。因此,“武贲”可以理解为形容人勇猛、英勇,或者指代勇猛的战士。
在文学作品中,“武贲”常用来形容古代战场上的勇士,如《史记》中描述的英勇将领。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军事相关的讨论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军事学,这个词汇用于描述古代战士的特质。
“武贲”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武”源自对军事活动的描述,“贲”则源自对光彩、勇猛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武贲”逐渐固定为形容勇猛战士的词汇。
在**古代文化中,“武贲”代表了英勇和荣誉,是社会对战士的高度赞扬。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与古代战争、英雄主义紧密相关。
“武贲”一词给人以强烈的正面情感,联想到勇敢、力量和无畏。它激发人们对英雄主义的向往和对勇气的尊重。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阅读古代战争史时遇到“武贲”这个词,它让我对古代战士的英勇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武贲”:
在那古老的战场上,
武贲的身影如山岳般坚定,
他们的剑光闪烁,
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身披战甲的武贲,手持长剑,站在战场上,背景是夕阳的余晖。这样的画面充满了力量和美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valiant warrior”或“brave soldier”,它们都传达了类似的勇猛和英勇的含义。
“武贲”是一个充满力量和荣誉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古代战士的英勇,也激发了人们对勇气和英雄主义的向往。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武】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引证】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 《易·履》-武大为于大君。 、 《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 、 《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
【组词】
英武、 威武、 武色、 武车、 武健、 武断乡曲
指干戈军旅之事。
【引证】
《韩非子·五蠹》-德不厚而行武。 、 《三国志·诸葛亮传》-用武之国。 、 《资治通鉴》-无用武之地。 、
【组词】
武弁、 武不善作、 武训、 武略、 武教、 武运、 武德
2.
【贲】
(形声。从贝,卉声。本义:装饰,打扮) 装饰,修饰。
【引证】
《说文》-贲,饰也。 、 《易·序卦》传-贲者,饰也。 、 《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贲然来思。
【组词】
贲饰、 贲如
颜色斑杂不纯。
【引证】
《易·贲卦》。傅氏云:“贲,古斑字,文章貌。”-贲如濡如。
【组词】
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