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2:58: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2:58:31
“征君”一词在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尤其是在描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场合。字面意思是指被朝廷征召的君子,即那些被官方征召入仕的贤能之士。
在文学作品中,“征君”常用来指代那些被朝廷征召的文人,如《史记》中提到的“征君”多指被征召的贤士。在口语中,这一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历史学或古典文学研究的专业领域中,仍会提及。
“征君”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特别是在周朝和汉朝的文献中较为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再使用。
在古代**,被征召为官是一种荣誉,代表了个人才德得到国家的认可。因此,“征君”在古代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象征意义。
提到“征君”,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风骨和忠诚,以及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这一词汇带有一种古典和尊贵的情感色彩。
在现代生活中,“征君”一词几乎不再使用,因此很难有直接的个人应用。但在学*古代文学或历史时,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文人的诗时,可以使用“征君”一词来增添古典韵味:
古道征君行,风骨自清高。
笔下生花处,江山共画图。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身着古装的文人,手持书卷,面带微笑,背景是古朴的书房和窗外的竹林。这样的画面可以很好地体现“征君”的意境。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征君”的词汇,但类似的concept如“被国家征召的智者”或“国家的顾问”可能在不同文化中有所体现。
“征君”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但它代表了古代文人的一种理想状态和荣誉。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文化和历史。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它不常出现,但作为一种文化知识,它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视野。
1.
【征】
(形声。从彳(chì),正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甲骨文从彳,从足。本义: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徴,正行也。从辵,正声。或从彳。 、 《尔雅》-征,行也。 、 《易·大壮》-壮于趾征凶。 、 《诗·小雅·小宛》-而月斯征。 、 《左传·襄公十三年》。注:“谓巡狩征行。”-先王卜征五年。 、 《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 古乐府《木兰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唐·李白《送友人》-孤蓬万里征。
【组词】
征鼙、 征衣、 征客、 征鸟、 征盖、 征夫
2.
【君】
(会意。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本义: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
【引证】
《说文》-君,尊也。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赏庆刑威曰君。 、 《春秋繁露》-君也者,掌令者也。 、 《荀子·礼论》-君者,治辨之主也。 、 《书·吕刑》-君帝清问下民。 、 《诗·大雅·皇矣》-克长克君。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十余君。 、 《三国志·诸葛亮传》-思得明君。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忧其君。 、 清·周容《芋老人传》-身名君宠。
【组词】
尧舜之君;欺君罔上;贤君;暴君;昏君;国君;君臣;明君;君王、 君伐、 君位、 君长、 君体、 君德、 君侯、 君公、 君父、 君子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