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2:10: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2:10:19
幽晦(yōu huì)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幽”和“晦”。其中,“幽”通常指深邃、隐蔽或昏暗,而“晦”则指不明显、模糊或难以理解。结合起来,“幽晦”主要用来形容环境昏暗、气氛沉闷、思想深奥或表达含蓄。
“幽”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隐蔽、深邃。“晦”字则源于古代对月相的描述,指月亮不亮的时候,引申为不明显或难以理解。两个字结合后,“幽晦”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含义。
在**传统文化中,“幽晦”常与诗词中的意境相结合,用来营造一种深邃、神秘的氛围。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于形容某些难以理解或表达含蓄的场合。
“幽晦”给人一种深沉、神秘的感觉,可能引发人们对未知或深层次事物的探索欲望。在情感上,它可能带来一种压抑或沉思的氛围。
在个人经历中,“幽晦”可能用于描述某些难以言说的情感或经历,如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或深层次的心理问题时。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幽晦的月光下,思绪如潮水般涌动,每一缕风都带着未解的谜。”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obscure”或“enigmatic”,它们在形容难以理解或神秘的事物时与“幽晦”有相似的含义。
“幽晦”是一个富有诗意和深度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昏暗,也触及了思想和情感的深层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幽晦”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选择,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多样性。
1.
【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幽,从山,犹隐从阜,取遮蔽之意。”-幽,隐也。 、 《太玄·中》。注:“隐也。”-昆仑旁薄幽。 、 《周书·谥法》-雍遏不通曰幽。 、 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以致其幽。
退隐;潜藏。
【引证】
《礼记》-幽居而不淫。 、 《战国策》-南阳之弊幽。
【组词】
幽隐、 幽士、 幽女
2.
【晦】
(形声。从日,每声。本义: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晦,月尽也。 、 《论衡·四讳》-三十日日月合宿,谓之晦。 、 《左传·成公十七年》-陈不违晦。 、 《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不知晦朔。 、 清·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
【组词】
晦望、 晦景、 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