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3:55: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3:55:01
多余的人 这个词汇字面意思指的是在某个群体或环境中显得不必要或过剩的人。在基本含义上,它通常用来描述那些在社会、工作或家庭中感觉自己不被需要或不被重视的个体。
“多余的人”这个词汇在中文中直接表达了其含义,没有复杂的词源或历史演变。在西方文学中,类似的表达如“ superfluous man”(多余的人)源自19世纪俄罗斯文学,特别是屠格涅夫的作品。
在现代社会,这个词常用来描述那些在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感到被边缘化的人。在失业率高或经济衰退时期,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可能会增加。
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悲伤和孤独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社会中努力寻找自己位置,但总是感觉被排斥和忽视的人。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那些在朋友圈或家庭中感觉自己不被重视或不被需要的人。例如,一个家庭成员可能因为长期失业而在家庭中感到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人海中漂泊,我是多余的人, 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却总是在别人的阴影下迷失。”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孤独的人站在人群中,周围的人都在交谈,而他却独自一人,显得格格不入。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悲伤的旋律来增强这种孤独感。
在英语中,“superfluous man”(多余的人)是一个类似的表达,源自19世纪俄罗斯文学。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词汇来描述这种感觉,但其核心含义相似。
“多余的人”这个词汇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中那些感到被边缘化的个体的心理状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同情和理解那些在生活中感到孤独和无助的人。
1.
【多】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 、 《尔雅·释诂》-多,众也。 、 《诗·邶风·旄丘》-何多日也。 、 《史记·五帝纪》。索隐:“大也。”-与为多焉。 、 《荀子·致仕》-宽裕而多容。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组词】
多次;多分、 多士、 多感、 多口、 多般、 多口可、 多花、 多许
2.
【余】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饱足。足食得饱。
【引证】
《说文》-余,饶也。
3.
【的】
(形声。本作“旳”,从日,勺声。本义:鲜明、明亮的样子)。
鲜明的样子。
【引证】
战国楚·宋玉《神女赋》-朱唇的其(语气词)若丹。
4.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