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3:01: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3:01:24
嫌疑犯:指在法律上被怀疑可能犯有某种罪行的人,但尚未经过法庭审判或正式定罪。
“嫌疑犯”一词源于法律术语,早期主要用于刑事案件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现在也常用于描述任何被怀疑有不当行为的人。
在许多文化中,嫌疑犯往往被视为负面形象,社会对其持有警惕和怀疑的态度。然而,法律体系强调无罪推定原则,即在未被证明有罪之前,每个人都应被视为无罪。
提到“嫌疑犯”,人们可能会联想到犯罪、危险和不确定性。这种词汇往往带有负面情感,影响人们对被指称者的看法和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某人被错误地指认为嫌疑犯,可能会遭受社会排斥和心理压力,因此法律程序的公正性至关重要。
在创作中,可以将“嫌疑犯”作为故事的转折点,通过揭示其真实身份或动机来推动情节发展。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suspect”,法语中的“suspect”,德语中的“Verdächtiger”,虽然词汇不同,但都指代被怀疑的人。
“嫌疑犯”是一个具有法律和社会意义的词汇,它不仅涉及法律程序,还触及到人们对正义和无辜的认知。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一词汇的复杂性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和理解社会现象。
1.
【嫌】
(形声。从女,兼声。本义: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嫌,一曰疑也。 、 《礼记·曲礼上》-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也。 、 《礼记·坊记》-使民无嫌。 、 《吴越春秋》-岂敢有嫌哉? 、 李白《长干行》-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 《论衡·案书》-卿决疑讼,狱定嫌罪。
【组词】
嫌间、 嫌微
2.
【疑】
(形声。小篆字形。从子止匕,矢声。止,不通。子,幼子。幼子多惑。本义:怀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疑,惑也。 、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 《周书·王佩》-时至而疑。 、 《韩非子·说难》-疑邻人之父。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尝疑乎是。 、 唐·李白《静夜思》-疑是地上霜。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自疑身外。 、 林觉民《与妻书》-汝腹中之物,佘疑其女也。
【组词】
疑思、 疑影、 疑猜、 疑龊、 疑狐、 疑念、 疑踪、 疑结、 疑阻、 疑冢、 疑敌、 疑人、 疑揣、 疑惑
3.
【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犯,侵也。 、 《世说新语·自新》-軓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组词】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界、 犯境
触犯,冒犯。
【引证】
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三国演义》-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组词】
犯忌讳;犯阙、 犯颜、 犯鳞、 犯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