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4:52: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4:52:29
“外物”一词的字面意思指的是外部的事物或物品,通常相对于内部或自身而言。基本含义是指不属于自己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或者是存在于个体或系统之外的实体。
在文学中,“外物”可能被用来象征外在世界对个人内心的影响,或者用来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简单地指代不属于说话者的物品。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心理学,“外物”可能涉及对自我与非自我界限的探讨。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例如“外界”更强调环境或空间,而“外来物”则特指从外部引入的物品。
“外物”一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构成简单明了,由“外”和“物”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庄子》中提到的“外物不可必”,意指外在事物的不确定性。
在**文化中,“外物”常常与“内修”相对,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来提醒人们不要过度依赖物质,而忽视精神层面的发展。
“外物”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物质的诱惑和对外在世界的依赖,有时也可能引发对简约生活和内心平静的向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需要区分个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情况,这时“外物”的概念就非常有用。例如,在图书馆,我们需要注意不要将“外物”(即非图书馆提供的物品)留在桌子上。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外物如云,心若止水,不染尘埃。”
视觉上,“外物”可能让人联想到广阔的自然景观或城市的繁华景象。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风吹过树梢的声音,或是城市中车辆的喧嚣。
在英语中,“外物”可以对应为“external objects”或“foreign objects”,在不同文化中,这个词的使用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概念相似。
“外物”这个词虽然简单,但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外在世界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提醒我们要平衡内外,关注内在的同时,也要理解和适应外部环境。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