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3:32: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3:32:58
“浓妆艳抹”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女性化妆时使用大量的化妆品,使妆容显得非常浓重和艳丽。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女性妆容的夸张和过分修饰,有时也带有贬义,暗示妆容过于浓重,失去了自然美。
在文学作品中,“浓妆艳抹”常用来描绘那些追求外表华丽、过于注重外表的女性形象,有时也用来讽刺那些过分追求外表而忽视内在的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妆容过于夸张,或者在某些场合下不适合。在专业领域,如美容和时尚行业,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特定的妆容风格。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程度和具体描述的细节不同,而反义词则强调妆容的自然和简约。
“浓妆艳抹”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和现代社会对于女性妆容的不同态度和审美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浓妆艳抹”的接受程度和评价也在不断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妆容往往与社会地位和场合有关。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浓妆艳抹可能被视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而在现代社会,这种妆容可能更多地与个人审美和时尚选择相关。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过于修饰和不够自然的感觉,有时也可能引发对于外表和内在美的思考。在个人情感上,它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从欣赏到批评不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女性在特殊场合下选择浓妆艳抹,以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美丽。这种选择有时会引起周围人的不同反应,从赞美到不解。
在诗歌中,可以将“浓妆艳抹”融入描述夜晚的场景,如“月光下,她浓妆艳抹,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女性在镜前精心化妆,使用各种鲜艳的化妆品,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强烈对比。在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化妆品刷子在脸上轻轻刷过的声音,或者是化妆品瓶盖打开的清脆声。
在不同文化中,对于“浓妆艳抹”的接受程度和评价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浓妆有时被视为一种艺术表达,而在东方文化中,可能更注重妆容的自然和谐。
“浓妆艳抹”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妆容风格,也反映了社会对于美的不同理解和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的使用,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审美观念。
每日只是浓妆艳抹,和西门庆做一处取乐。
她穿得比以前漂亮,而且是~,还戴了一副长耳坠。
1.
【浓】
(形声。从水,农声。本义:露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浓,露多也。 、 《诗·小雅·蓼萧》-零露浓浓。
【组词】
浓浓
2.
【妆】
(形声。从女,爿(pán)声。本义:梳妆打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娤。-妝,饰也。 、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不待饰装(妆)。 、 司马相如《上林赋》-靓莊(妆)刻饰。 、 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3.
【艳】
(会意。从豐(fēng),从色。豐,丰大。色,色彩。丰大而有色彩。本义:鲜艳,艳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艷,好而长也。 、 《左传·桓公元年》-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诗·小雅·十月之交》-艳妻煽方处。 、 《楚辞·招魂》。注:“艳,好貌也。”-艳陆离些。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窈窕艳城郭。
【组词】
艳色、 艳段、 艳质
4.
【抹】
轻按。弹奏弦乐器的一种指法。
【引证】
唐·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
蒙住。
【引证】
《聊斋志异》-各以红绡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