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6:18: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6:18:21
“一概抹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对所有的事物或观点不加区分地全部否定或消除。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一种极端的否定态度,即不考虑具体情况或差异,将一切都视为无价值或错误的。
在文学作品中,“一概抹杀”常用来批评那些不公正或偏激的观点,强调对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尊重。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表达对某人观点或行为的强烈不满。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社会科学,它可能用来讨论政策或决策的全面影响,特别是当这些决策可能忽视了个体差异时。
同义词之间细微差别在于表达的强烈程度和具体情境的应用,而反义词则强调全面接受或平等对待。
“一概抹杀”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全面性和极端性的表达。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扩展到更多领域,强调在决策和评价中的公正性和全面性。
在**文化中,“一概抹杀”常与中庸之道和和谐共处理念相对立,强调在处理问题时应考虑多样性和个体差异。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被用来批评那些忽视个体或局部利益的全面性政策。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代表了极端和不公正。联想上,它让我想到那些因为一次错误而被全面否定的个体,强调了在评价中应保持的公正和同情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一个小错误而被全面否定的同事,这让我深刻理解到“一概抹杀”的不公和伤害。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时光的长河里,莫一概抹杀,每一片落叶,都有它的故事。”
视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我联想到一片被无情摧毁的森林;听觉上,可能是寂静无声,象征着被抹杀的声音和生命。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ndemn without distinction”或“dismiss outright”,但这些表达没有“一概抹杀”在汉语中的丰富内涵和历史背景。
“一概抹杀”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要保持公正和全面性,避免极端和偏激。它在强调个体差异和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在评价和决策中应持续反思的概念。
是时席元山虽狠愎,亦未敢遽执其事,尚请覆核,而世宗独断,直谓议礼新贵所昭雪,即跖蹻亦必曾史。遂将前后爰书,一笔抹杀。
此乃做书人持平之论;若是~,便不成为恕道了。
1.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2.
【概】
(形声。从木,既声。本义:量米粟时刮平斗斛(hú)用的木板。量米粟时,放在斗斛上刮平,不使过满)。
同本义。
【引证】
《楚辞·惜誓》-同权槩而就衡。 、 《礼记·月令》-斛甬,正权概。 、 《韩非子·外储说》-槩者,平量者也。
【组词】
概量
3.
【抹】
轻按。弹奏弦乐器的一种指法。
【引证】
唐·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
蒙住。
【引证】
《聊斋志异》-各以红绡抹头。
4.
【杀】
(形声。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殺,戮也。 、 《墨子·三辩》-武王胜殷杀纣。 、 《吕氏春秋·仲秋》-杀气浸盛。 、 《考工记·冶氏》-为杀矢。 、 《谷梁传·昭公十三年》-杀其君,虔于乾溪。 、 《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子罕杀宋君而夺政。 、 陶潜《桃花源记》-设酒杀鸡作食。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组词】
杀猪;杀鸡;杀戒、 杀坏、 杀落、 杀坯、 杀鸡扯脖、 杀人灭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