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6 18:42: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18:42:01
词汇“生童”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尤其是在科举制度相关的语境中。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生童”进行分析:
“生童”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正在读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童,即学龄儿童。这个词汇强调了这些儿童的学*状态和未来的考试目标。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红楼梦》等,可能会提到“生童”来描述那些正在读书的儿童。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已经不再使用,现代汉语中更常用“学生”或“学童”来指代正在学*的儿童。
“生童”一词源于古代汉语,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已不多见。
在科举制度盛行的时代,“生童”代表了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未来官员的培养。这个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知识和教育的尊重。
提到“生童”,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学堂的景象,以及那些勤奋学*的孩子们。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古朴和学术的氛围。
由于“生童”在现代生活中不常用,个人经历中可能较少遇到与这个词汇直接相关的情况。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学堂的诗时,可以使用“生童”来描绘那些勤奋学*的孩子们:
古木参天学堂静,
生童诵读声声清。
笔墨纸砚伴晨昏,
只为明朝金榜名。
想象一幅古代学堂的画面,孩子们端坐在书桌前,认真地诵读着经典,这个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生童”这个词汇。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生童”的词汇,但类似的词汇如“pupil”(学生)在英语中可以指代正在学*的儿童。
“生童”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未来官员的培养。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教育体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生童”,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素养。
1.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
2.
【童】
(形声。重省声。(qiān),罪。本义:男奴仆)。
同本义。
【引证】
《易·旅》-得童仆贞。 、 《仪礼·既夕礼记》-童子执帚。 、 宋·苏轼《石钟山记》-小童持斧。
【组词】
童奴、 童隶、 童仆、 童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