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57: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57:16
枯槁之士: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因长期贫困、疾病或忧愁而变得憔悴、瘦弱,面容枯槁。基本含义是指那些生活困顿、精神萎靡的人。
“枯槁”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形容植物枯萎、干瘪的状态,后来引申为人因长期不幸而变得憔悴。在古代文学中,这个词汇常用来描绘那些历经磨难的人物形象。
在**传统文化中,“枯槁之士”常被用来象征那些历经沧桑、饱受磨难的文人或士人,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奈。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悲凉、无奈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那些生活困顿、精神萎靡的人。它影响着人们对不幸和苦难的认知和表达。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在一次慈善活动中遇到一位枯槁之士,他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人间温情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枯槁之士,行于荒野,心中犹存一丝希望之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面容枯槁的老人,在荒凉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孤独和无助。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吹过荒野的声音,增添一种凄凉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emaciated”或“wan”,用来形容人因疾病或饥饿而变得瘦弱、面色苍白。
“枯槁之士”这个词汇深刻地描绘了那些生活困顿、精神萎靡的人的形象,它在文学和社会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语言的丰富性和文化背景对词汇意义的影响。
兵革之士乐哉,枯槁之士宿名。
方今山林~,要亦未可多得,去之奔走声利之场者则远矣。
1.
【枯】
(形声。从木,古声。本义:枯槁,草木干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枯,槁木也。 、 《礼记·月令》-草木蚤枯。 、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唐·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 、 《资治通鉴》-载燥荻枯柴。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菀枯顷刻。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八月禾未枯。
【组词】
枯荣、 枯凋、 枯索、 枯梧、 枯鱼、 枯腊
2.
【槁】
(形声。从木,高声。本义:草木枯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槀,木枯也。 、 《易·说卦传》-离为科上槁。 、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 、 《荀子·劝学》-虽有槁暴。 、 《楚辞·九叹·远逝》-草木摇落,时槁悴兮。 、 《孟子·梁惠王上》-则苗槁矣。 、 《荀子·王霸》-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 、 《孟子·公孙丑上》-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史记·礼书》。索隐:“干叶也。”-举若振槁。
【组词】
槁干、 槁腐、 槁败、 槁落、 败槁布地;槁箨、 槁枲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