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51: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51:23
漫天彻地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遍布天空和地面”,形容事物或现象的范围极其广泛,无所不在。基本含义是形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规模或影响非常大,覆盖了整个空间。
在文学作品中,漫天彻地 常用来形容自然灾害(如风暴、沙尘暴)或战争的惨烈场面,强调其破坏力的广泛性和深远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种情绪或气氛的普遍性,如“漫天彻地的喜悦”。在专业领域,如气象学,可能会用来描述某种天气现象的覆盖范围。
同义词中,“铺天盖地”强调的是覆盖的面积大,而“遍布四方”则强调分布的广泛性。反义词“局限于一隅”则表示范围非常有限。
漫天彻地 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漫天”和“彻地”两个词组合而成,分别表示“遍布天空”和“贯穿地面”。在古代文学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
在文化中,漫天彻地** 常用来形容自然灾害或战争的惨烈,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战争破坏的深刻认识。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也常用来形容某种社会现象的普遍性,如“漫天彻地的谣言”。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让人联想到广阔无垠的自然景象或灾难性的场面。它能够激发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类活动的反思。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沙尘暴中亲身体验到“漫天彻地”的黄沙,那种无处可逃的感觉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漫天彻地的星光,照亮了夜的深邃,每一颗星辰,都是远方的灯塔。”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广阔的沙漠,沙尘暴席卷而来,漫天彻地的黄沙遮天蔽日。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宏大的交响乐,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来增强这种广阔无垠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ll-encompassing”或“all-pervading”,虽然意思相近,但缺乏中文词汇中的视觉冲击力。
漫天彻地 这个词汇在语言表达中具有很强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力,能够有效地传达某种现象的广泛性和深远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合理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比及石达开兵到时,已是烈焰腾空,~。
1.
【漫】
(形声。从水,曼声。本义:水过满向外流)。
同本义。
【引证】
《三国志·吴主传》-诸山崩,鸿水溢。 、 《世说新语·文学》-譬如写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 、 宋之问《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渐见江势阔,行嗟水流漫。
【组词】
漫溢、 漫口、 水漫金山;漫溃、 漫泄、 漫流、 漫然、 漫滋、 漫衍
2.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3.
【彻】
(形声。从彳(chì),甲骨文,从“鬲”(炊具)从“丑”(举手),表示吃罢饭用手撤去炊具的意思。《说文》给古文增加了音符“彳”,变成了形声字。本义:撤除,撤去)。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楚茨》-废彻不迟。 、 《礼记·燕礼》-司宫彻之士。 、 《礼记·士冠礼》-彻筮席。 、 《礼记·曲礼》-大夫无故不彻县。 、 《左传·宣公十二年》-且虽诸侯相见,军卫不彻,警也。 、 《论语·八佾上》-三家者以《雍》彻。 、 《淮南子·原道》-解车休马,罢酒彻乐。
【组词】
彻案、 彻坐、 彻兵
4.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