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4:15: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4:15:24
“漫天遍野”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事物或景象遍布天空和地面,无处不在。基本含义是指某种现象或事物非常广泛,数量众多,到处都是。
“漫天遍野”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空间广泛分布的描述*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自然景象,也可以用来形容社会现象。
在文化中,“漫天遍野”常用来形容自然美景,如春天的花海,这种用法体现了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赞美。同时,它也可以用来形容负面现象,如战争中的炮火,反映了人们对灾难的恐惧和无奈。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宏大和壮观的。联想上,我会想到广阔的自然景观,如无边的草原或繁星点点的夜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用“漫天遍野”来形容一次旅行中看到的壮观花海,那种景象确实让人感到震撼和愉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漫天遍野的星辰,照亮了夜的寂静,每一颗都是远方的灯塔,引领着旅人前行。”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片广阔的向日葵田,阳光下金黄色的花朵漫天遍野;听觉上,可能是风吹过田野的声音,或是远处传来的鸟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s far as the eye can see”或“everywhere”,但这些表达没有“漫天遍野”那种诗意和宏大的感觉。
“漫天遍野”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表现力的成语,它不仅能够形容自然景象的广阔,还能够表达社会现象的普遍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能够帮助我更生动地描述我所见所感。
这儿~都是野菊花。
1.
【漫】
(形声。从水,曼声。本义:水过满向外流)。
同本义。
【引证】
《三国志·吴主传》-诸山崩,鸿水溢。 、 《世说新语·文学》-譬如写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 、 宋之问《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渐见江势阔,行嗟水流漫。
【组词】
漫溢、 漫口、 水漫金山;漫溃、 漫泄、 漫流、 漫然、 漫滋、 漫衍
2.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3.
【遍】
(形声。本义:走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徧,徧也。 、 《虞书》-徧于群神。 、 宋·沈括《梦溪笔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 《陈州粜米》-遍衙门告不成。
泛指普遍。
【引证】
《诗·邶风·北门》-室人交徧摧我。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组词】
满山遍野;遍窥、 遍体
4.
【野】
(形声。从里,予声。《尔雅·释言》:“里,邑也。”本义:郊外;野外)。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野,郊外也。 、 《说文》。段注-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 、 《易·坤》-龙战于野。 、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 《诗·豳风·七月》-七月在野。 、 《周礼》。注:“谓一百里以外三等采地之中。”-体国经野。 、 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 、 《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野茫茫。 、 明·魏禧《大铁椎传》-光照旷野。
【组词】
野外、 野生;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