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3:06: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3:06:36
词汇“尺泽之鲵”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成语,源自《庄子·秋水》。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 “尺泽之鲵”字面意思是“在小水坑里的鲵鱼”,比喻见识短浅、自满自足的人。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因为环境狭小而自以为满足,不知天高地厚的人。
不同语境下的使用:
同义词:
反义词:
词源: “尺泽之鲵”源自《庄子·秋水》,庄子通过这个比喻来阐述人的见识和心胸应该开阔,不应局限于狭小的环境。
历史演变: 这个成语自庄子时代流传至今,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文学和哲学领域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意义和影响: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开阔视野和不断学的重要性,与儒家提倡的“学而不厌”精神相呼应。
情感反应或联想: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警示和启发的感觉,提醒人们不要自满,要不断追求进步和提升。
经历或故事: 在教育孩子时,我常用“尺泽之鲵”来告诫他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要有远大的志向和不断学*的态度。
融入创作: 在写一篇关于个人成长的小说时,我可以用“尺泽之鲵”来形容主角在初期因为环境限制而自满,后来通过经历和学*逐渐开阔了视野。
视觉联想: 想象一个小水坑里的鲵鱼,周围是狭窄的环境,这与成语的含义相呼应。
听觉联想: 可以想象一个讲述者用沉重的语气讲述“尺泽之鲵”的故事,传达出警示和启发的意味。
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可以用“a frog in the well”来比喻类似的意思。
总结理解: “尺泽之鲵”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提醒人们不要因为环境的限制而自满,要有开阔的视野和不断学*的态度。
反思重要性: 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的深度和韵味。
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不学无术的人就会变成~。
1.
【尺】
(指事。小篆,从尸,从乙。“尸”象人卧的形象。“乙”是个标识,周制寸、咫、尺、仞、寻、常诸度,皆以人之体为法。本义:十寸)。
同本义,量词。长度单位。
【引证】
《说文》-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所以指斥规榘事也。
2.
【泽】
(形声。从水。睪(yì)声。本义::光泽,润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泽,光润也。 、 《礼记·曲礼》-共饭不泽手。 、 《礼记·少仪》-泽剑首。 、 《考工记·慌氏》-实诸泽器。 、 《荀子·礼论》-顺非而泽。 、 《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 、 《素问·经络论》-热多则淖泽。 、 《素问·玉机真藏论》-色沃不泽。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色泽莹润。 、 宋·沈括《梦溪笔谈》-根色鲜泽。 、 王安石《太古》-仁义不足泽其性,礼乐不足锢其情。
【组词】
泽雨、 泽器、 色泽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鲵】
(形声。从鱼,兒(ní)声。本义:两栖类动物,俗称“娃娃鱼”)。
同本义 。外表类似蜥蜴类,但无鳞片,身体为软和湿润的皮肤所覆盖,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以小型动物。
【引证】
《说文》-鲵,剌鱼也。 、 《尔雅·释鱼》。注:似鲇,四脚,前似弥猴,后似狗。声如小儿啼。大者长七八尺。”-鲵大者谓之鰕。
【组词】
鲵鲐、 鲵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