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1:35: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1:35:24
词汇“尺缕斗粟”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词汇,它似乎是由四个不同的汉字组合而成,每个字都有其独立的含义。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每个字的基本定义开始,然后探讨它们的组合可能带来的意义。
由于“尺缕斗粟”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没有固定的使用方式。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它可能在描述精细的度量、微小的数量、激烈的竞争或基本的生存需求等方面有所应用。
由于“尺缕斗粟”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以下例句是假设性的:
由于“尺缕斗粟”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可能没有具体的历史记录。每个字都有其独立的词源和演变过程,但它们的组合可能是现代创造的。
在古代**,尺、缕、斗、粟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单位,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度量衡系统和农业文化。
这个词汇可能给人一种古老、传统和精细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的度量衡和农业生活。
由于“尺缕斗粟”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应用可能有限。但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或文化研究中,它可能被用来描述古代的度量衡或农业生产。
在创作中,可以将“尺缕斗粟”用作象征,代表精细的工艺、微小的关怀或基本的生活需求。
结合图片,可以展示古代的尺、缕、斗、粟的实物,以及它们在古代生活中的应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市场的喧嚣声,或是农民劳作时的声音。
由于“尺缕斗粟”是中文词汇,它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的对应词汇。但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度量衡系统和农业生产方式。
“尺缕斗粟”作为一个组合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体现了中文中对精细度量和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丰富性。
1.
【尺】
(指事。小篆,从尸,从乙。“尸”象人卧的形象。“乙”是个标识,周制寸、咫、尺、仞、寻、常诸度,皆以人之体为法。本义:十寸)。
同本义,量词。长度单位。
【引证】
《说文》-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所以指斥规榘事也。
2.
【缕】
(形声。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娄声。本义:麻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缕,线也。 、 《孟子·滕文公上》-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 、 《孟子》。注:“紩铠甲之缕也。”-有布缕之征。 、 苏轼《赤壁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潜夫论·俘侈》-或断绝众缕,绕带手腕。
【组词】
缕綦、 缕綵
3.
【斗】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怒发对打形。本义:搏斗)。
搏斗;引申为战斗。
【引证】
《说文》。按,争也。-鬥,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鬥之形。 、 《古考经说》-二士对戟为鬥。 、 《说文》。按,相接之意。-鬥,遇也。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投身大敌,与之扑斗。
4.
【粟】
(会意,象草木果实下垂的样子。后隶变为“西”。本义:粟子,谷子)。
同本义 今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叫“小米”。一种粗糙、抗旱、但不耐霜冻的一年生禾草(Setaria italica),具有粗而重的长穗状花序,可作谷物、干草和饲料。
【引证】
《说文》-粟,嘉谷实也。 、 《旧唐书·食货志下》-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它物者听。
【组词】
粟入、 粟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