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05: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05:14
树敌:字面意思是指故意或无意中制造敌人,使某人或某团体成为自己的对立面。基本含义是指在人际关系或社会活动中,由于某种行为或言论,导致他人对自己产生敌意或不友好态度。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程度,如“招怨”可能更侧重于无意中引起的不满,而“树敌”则可能更强调有意或无意的敌对行为。
树敌一词源于汉语,字面上的“树”在这里作动词,意为建立或制造,“敌”即敌人。在古代汉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更为直接,如“结仇”或“招怨”,但随着语言的发展,“树敌”这一表达因其形象和力度而被广泛接受。
在东方文化中,树敌往往被视为不智之举,因为和谐与避免冲突被视为重要的社交原则。在西方文化中,虽然同样不鼓励树敌,但个人主义和直接表达意见可能更被接受,因此树敌的情况可能更为复杂。
树敌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因为它暗示了冲突和可能的后果。联想可能包括政治斗争、商业竞争或个人恩怨等。
在个人生活中,树敌可能源于误解或沟通不畅。例如,一个简单的误会可能导致长期的敌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言语的森林里,我无意中树敌,每一句无心之言,成了刺向友情的利刃。”
树敌可能让人联想到枯萎的树木,象征着关系的中断或恶化。听觉上,可能联想到争吵的声音或冷战的沉默。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ake enemies”或“gain adversaries”,虽然在表达上略有不同,但核心含义相似。
树敌是一个强有力的词汇,它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谨慎行事,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并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1.
【树】
(形声。从木,尌(shù)声。本义:栽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植,立也。假借为尌竖字。-树,生植之总名。 、 《左传·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树。 、 《国语·晋语》。注:“树木也。”-夫坚树在始。 、 周礼《中庸》。注:“谓殖草木也。”-地道敏树。 、 《周礼·大司徒》-二曰树艺。 、 《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 、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组词】
树事、 树杨、 十年之计,在于树木;树其树以荫行人
2.
【敌】
(形声。从攴(pū),啇(dí)声。本义:匹敌;对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敌,仇也。 、 《尔雅》-敌,匹也。 、 《战国策·秦策》。注:“强弱等也。”-四国之兵敌。 、 《国语·楚语》-且夫自敌以下。 、 《国语·周语》-敌国宾至。 、 《孙子·谋攻》-敌则能战之。
【组词】
试看天下谁能敌;敌体、 敌礼、 匹敌、 势均力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