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54: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2:54:29
“不为戎首”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不成为发动战争的人或领导者。基本含义是指不主动挑起争端或冲突,保持和平的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不愿意主动挑起战争的君主或领导者,强调其和平主义的立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劝告某人不要主动挑起争端。在专业领域,如国际关系或军事战略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避免冲突的策略。
“不为戎首”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军事和政治文化,强调避免不必要的战争和冲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保持相对稳定,但在现代社会中,其应用范围可能更加广泛,包括国际关系、个人行为等多个领域。
在中国文化中,和平一直被视为一种美德。这个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平的重视,以及对战争和冲突的厌恶。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国际关系中,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人们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战争。
这个成语给人以平和、理性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那些致力于和平解决问题的领导者和个人。它鼓励人们以和平的方式处理分歧和冲突,避免暴力和战争。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情况,需要我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不必要的争端。这时,“不为戎首”这个成语给了我很好的指导,提醒我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不为戎首心自安, 和平之路共前行。 纷争不扰心如镜, 和谐共处是真经。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领导者站在和平的旗帜下,周围是和谐的人群,没有战争的硝烟。这样的画面让人感到宁静和希望。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eace-loving”或“non-aggressive”,强调对和平的追求和对冲突的避免。
“不为戎首”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和语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也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冲突和分歧时,应保持和平的态度和行为。
毋为戎首,不亦善首。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为】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帮助;佑助。
【引证】
《诗·大雅·凫鷖》-福禄来为。
【组词】
为虎添
3.
【戎】
(会意。从戈,从十。“戈”是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本义:古代兵器的总称。弓、殳、矛、戈、戟为古代五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戎,兵也。 、 《礼记·月令》-以习五戎。 、 《礼记·王制》。注:“军器也。”-戎器不粥于市。 、 《易·同人》-伏戎于莽。 、 《诗·大雅·抑》-弓矢戎兵。
【组词】
戎仗、 戎器、 戎储、 戎钺、 戎具
4.
【首】
(象形。金文字形,上面是头发和头皮,用以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用以代表面部。本义:头)。
同本义。
【引证】
《汉书·天文志》-首,阳也。 、 《楚辞·九歌·国殇》-首身离兮心不惩。 、 《诗·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 《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 、 《战国策·燕策》-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聊斋志异·狼三则》-以刀劈狼首。
【组词】
昂首;叩首;搔首;首功、 首虏、 首枕其股、 首丘、 首身分离
1. 【戎首】 发动战争的主谋﹑祸首; 首先挑起事端或带头做坏事的人; 军队的主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