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9:51: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9:51:55
“不丰不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既不过分丰富,也不过分节俭。基本含义是指做事或处理事情时恰到好处,既不奢侈浪费,也不吝啬小气,保持适中的状态。
“不丰不俭”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即在各种极端之间寻求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成为描述适度行为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中庸之道被视为一种理想的生活和行为准则。因此,“不丰不俭”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被广泛用于教育、管理和日常生活中。
这个成语给人以稳重、理性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平衡和谐的生活态度。它鼓励人们在消费和行为上保持适度,避免极端。
在我的生活中,我经常用“不丰不俭”来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比如在购物时既不盲目追求名牌,也不过分节俭,而是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生活如画,不丰不俭,色彩恰到好处,和谐共生。”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花园中悠闲地散步,既不匆忙也不懒散,这种状态可以用“不丰不俭”来形容。音乐上,可以选择一首节奏适中的古典音乐,来体现这种平衡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either too much nor too little”,但这种表达缺乏“不丰不俭”所蕴含的文化和哲学深度。
“不丰不俭”这个成语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教会我们在各种选择中寻求平衡,避免极端,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思想,更理性地处理问题。
见“不丰不杀”。
(老爷)然后过这边来看了看,办得~,一切合宜,老爷颇为欢喜。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丰】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一器物盛有玉形,下面是“豆”(古代盛器)。故“豐”本是盛有贵重物品的礼器。这由“豊”字可以得到证明。古文“豐与“豊”是同一个字,《说文》:“豊,行礼之器也。”本义:古代盛酒器的托盘)。
中国古代礼器,形状像豆,用以承酒觯。
【引证】
《说文》-豐,豆之豐满者也。 、 《仪礼·公食大夫礼》-饮酒实于觯,加于丰。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俭】
(形声。从人,佥(qiān)声。本义:自我约束,不放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俭,约也。 、 《易·否象传》-君子以俭德避难。 、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俭德之共也。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严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 司马迁《报任安书》-恭俭下人。
【组词】
俭貌、 俭退、 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