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4:56: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4:56:07
词汇“[毛贼]”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指代偷窃或行为不端的人。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毛贼”字面意思是指毛发浓密的贼人,但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泛指小偷或行为不端的人,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毛贼”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毛”和“贼”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毛”可能指代毛发,而“贼”指偷窃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毛贼”逐渐演变成泛指小偷或行为不端的人。
在**文化中,“毛贼”一词带有明显的负面含义,反映了社会对偷窃行为的谴责。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警示人们要遵守法律,不要做违法的事情。
“毛贼”一词通常会引起人们的负面情感反应,如厌恶、愤怒或警惕。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危险和不安全感。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有人曾经遭遇过偷窃,他们可能会用“毛贼”来形容那个偷窃者,表达他们的愤怒和不满。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毛贼”作为一个角色,赋予其特定的性格特征,如狡猾、机智或悲惨的背景,从而丰富故事情节。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在英语中,可能会用“thief”或“burglar”来指代类似的概念。
“毛贼”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是一个常用的贬义词,用来指代偷窃或行为不端的人。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和含义。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同时也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对不良行为的谴责。
1.
【毛】
(象形。金文字形。“毛”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毛”的字多与皮毛有关。本义:眉毛、头发、兽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 、 《礼记·檀弓》。注:“二毛,鬓发斑白。”-不获二毛。 、 《周礼·司仪》-王燕则诸侯毛。 、 《素问·欬论》-皮毛者,肺之合也。 、 《周礼·大司徒》-其动物宜毛物。 、 《周礼·校人》-毛马而颁之。 、 《诗·小雅·信南山》-以启其毛。 、 《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傅? 、 《韩非子·五蠹》-胚不生毛。 、 《汉书·李广苏建传》-与旃毛并咽。 、 唐·李朝威《柳毅传》-大小毛角。 、 《资治通鉴·唐纪》-矢如猬毛。 、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组词】
毛女、 毛连、 刚毛、 毫毛、 毛笔、 毛羽、 毛戴、 毛脉、 毛悚、 毛蓬蓬、 毛楂楂、 毛发不爽、 毛耸
2.
【啬】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粮食收入谷仓形。小篆从来回,“来”是小麦,“回”(lǐng)是仓库。本义:收获谷物)。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嗇)此字本训当为收谷,即穑之古文也。转注为爱濇之义,或借为濇。 、 《礼记·郊特牲》-腊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 、 《仪礼·觐礼》-啬夫承命。 、 《仪礼·夏小正》。按,重农事也。-王狩,啬人不从。 、 《仪礼·特牲礼》。注:“啬者,农力之成功。”-主人出,写啬于房。 、 《礼记·郊特牲礼》。疏:“种曰稼,敛曰啬。”-主先啬而祭司啬也。 、 《史记·殷本纪》-舍我啬事。 、 《仪礼·少牢礼》。注:“收敛曰啬。”-啬黍。 、 《汉书·成帝纪》-服田力啬。
【组词】
啬事、 啬夫、 啬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