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9:13: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9:13:42
奉为圭臬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将某物视为准则或典范。其中,“奉”意为尊崇、遵循,“圭臬”原指古代测日影的器具,后引申为标准或准则。因此,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将某人或某事视为不可违背的标准或典范。
在文学作品中,奉为圭臬 常用于描述对经典作品或伟大人物的尊崇。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形容某人极度崇拜或遵循某种理念或行为准则。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医学等,它可能指代将某些规范或原则视为最高标准。
同义词:视为典范、视为楷模、视为标准 反义词:视为粪土、不屑一顾、弃如敝屣
奉为圭臬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圭臬”最初是指古代测量日影的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指代标准或准则。这个成语的使用历史悠久,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标准和典范的重视。
在文化中,奉为圭臬** 体现了对权威和传统的尊重。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对某种文化、思想或行为的极度推崇,反映了社会对稳定和秩序的追求。
这个成语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对权威和传统的尊重。它可能让人想到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或经典作品,激发对卓越和完美的追求。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的教学方法和学术观点被学生们奉为圭臬,深深影响了我们的学*和思考方式。
在诗歌中,可以将 奉为圭臬 融入如下诗句:
古籍经典,奉为圭臬,
智慧之光,照亮心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学者研究经典文献的画面,背景音乐可以选择古琴曲,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古典的氛围。
在英语中,奉为圭臬 可以对应为 "hold up as a model" 或 "regard as a standar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强调了对某人或某事的极高评价和遵循。
奉为圭臬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体现了对标准和典范的尊重,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权威和传统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深度。
此书出,将使海内说经之家奉为圭皋,而因文字音声以求训诂古义之兴有日矣,讵独以存古音布局哉。
适应之说,迄今学人犹~。
1.
【奉】
(会意。小篆字形,从手,从収(gǒng,双手),最上面像一串玉或树盖子。是用手捧物的意思。本义:两手恭敬地捧着 同: 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奉,承也。 、 《礼记·檀弓下》-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 《汉书·蒯通传》-常山王奉头鼠窜。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愿奉璧往使。 、 《战国策·燕策》-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组词】
奉书;奉地图;奉手
2.
【为】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帮助;佑助。
【引证】
《诗·大雅·凫鷖》-福禄来为。
【组词】
为虎添
3.
【圭】
(会意。“从重土”。本义: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又作珪)。
同本义。
【引证】
《白虎通》-瑞贽珪者兑上。 、 《庄子·马蹄》。李注:“锐上方下曰珪。”-孰为珪璋。 、 《周礼·大宗伯》。注:“圭锐象春物初生。”-以青圭礼东方。 、 《左传·哀公十四年》。注:“守邑符信。”-司马牛致其邑与珪焉。 、 《汉书·郊祀志上》-圭币(帛)俎豆(均为祭器)。
【组词】
圭瑞、 圭壁
4.
【臬】
箭靶。
【引证】
《说文》-臬,射准的也。
;引申为目标;准则。
【引证】
张衡《东京赋》-所发无臬。
【组词】
臬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