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3:48: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3:48:25
词汇“燔燧”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燔燧”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燔燧”的字面意思是烧火用的木柴或火种。在古代,燔燧也指祭祀时用来点燃祭品的火。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燔燧”常用于描述祭祀场景,如《诗经》中有“燔之炙之”的描述,意指用火烧烤祭品。在口语和现代文学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领域,研究古代祭祀*俗时可能会提及。
“燔”字古已有之,意为烧、烤;“燧”字则指取火的工具或火种。两者结合,形成了“燔燧”这一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与火相关的祭祀活动。
在古代**,祭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燔燧作为祭祀的一部分,体现了古人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这种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已逐渐淡化。
提到“燔燧”,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祭祀场景,感受到一种庄严、神秘的氛围。
在现代生活中,“燔燧”这一词汇很少直接使用,但在学古代文化或历史时,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惯。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利用“燔燧”这一词汇来营造古代氛围,如: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指代不同的祭祀*俗,如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火种传递,虽然意义不同,但都与火和祭祀有关。
“燔燧”这一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和学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类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1.
【燔】
(形声。从火,番声。本义:焚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燔,爇也。从火,番声。与焚略同。 、 《列子·黄帝》-藉芿燔林。 、 《汉书·东方朔传》。注:“焚烧也。”-燔之于四通之衢。 、 《素问·生气通天论》-体若燔炭。 、 《庄子·盗跖》-抱木而燔死。 、 《史记·平津侯生父传》-燔其茏城。 、 《汉书·宣帝纪》-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 、 《汉书·儒林传》-燔诗书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组词】
燔燎、 燔石、 燔刑、 燔燃、 燔销
2.
【燧】
(会意。从火,遂声。本义:古代取火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燧,塞上亭守烽火者。 、 《玉篇》-燧,以取火于日。 、 《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 《论语·阳货》-钻燧取火。 、 《左传·文公十年》-命夙驾载燧。 、 《人类的出现》-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 《史记·周本纪》。正义:“炬火也。”-幽王为熢燧。
【组词】
燧(铜)镜(古代用以向日取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