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1:0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1:09:37
词汇“燔玉”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由两个汉字组成:“燔”和“玉”。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燔玉”进行分析:
结合这两个字,“燔玉”字面意思可能是指焚烧玉石,但在实际使用中,这个词组并不常见,可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其含义。
由于“燔玉”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可能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用以形容某种极端或悲剧性的场景,如牺牲或毁灭珍贵之物。
“燔”字在古代汉语中就有焚烧的意思,而“玉”自古以来就是珍贵的象征。这两个字的组合可能是后来文学创作中形成的,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或场景。
在中国文化中,玉石象征着高贵和纯洁,因此“燔玉”可能被用来象征某种极端的牺牲或损失。
提到“燔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牺牲、悲剧或极端的无奈,这种词汇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由于“燔玉”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这个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燔玉”来描绘一种悲壮的场景:
在那无边的荒野,
燔玉的烟雾升腾,
是牺牲的象征,
是绝望中的希望。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燔玉”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描述焚烧珍贵物品来实现。
“燔玉”作为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其使用主要集中在特定的文学或艺术创作中,用以表达极端的情感或场景。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能力,但在日常交流中可能并不实用。
1.
【燔】
(形声。从火,番声。本义:焚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燔,爇也。从火,番声。与焚略同。 、 《列子·黄帝》-藉芿燔林。 、 《汉书·东方朔传》。注:“焚烧也。”-燔之于四通之衢。 、 《素问·生气通天论》-体若燔炭。 、 《庄子·盗跖》-抱木而燔死。 、 《史记·平津侯生父传》-燔其茏城。 、 《汉书·宣帝纪》-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 、 《汉书·儒林传》-燔诗书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组词】
燔燎、 燔石、 燔刑、 燔燃、 燔销
2.
【玉】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 《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君无故玉不去身。 、 《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五玉。 、 《周礼·王府》-王齐则共食玉。 、 《书·洪范》-惟辟玉食。 、 《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组词】
玉情儿、 玉墀、 玉阙、 玉虚、 玉树、 玉砚、 玉雕、 玉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