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9:41: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9:41:13
燔爇(fán ruò)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焚烧、烧毁。其中,“燔”指的是焚烧,“爇”也是指烧。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强调了焚烧的行为和程度。
在文学作品中,燔爇常用来形容战争或灾难中的破坏行为,如“城池被敌军燔爇一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不太常用,因为它带有一定的文言色彩和专业性。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考古学中,燔爇可能用来描述古代的祭祀或仪式中的焚烧行为。
燔爇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燔”和“爇”都是古代常用的表示焚烧的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和学术语境中仍然保留其原有的意义。
在古代文化中,燔爇常与祭祀、战争等重大相关联。例如,古代的火攻战术中就有燔爇的应用,同时,在祭祀活动中,燔爇牺牲是一种常见的仪式。
燔爇这个词汇带有一种破坏和毁灭的情感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它让人联想到火焰、烟雾和毁灭的场景,因此在文学创作中常用来营造紧张和悲壮的氛围。
在个人经历中,燔爇可能不太常见,但如果经历过火灾或目睹过火灾现场,这个词汇就能唤起强烈的记忆和情感反应。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燔爇来描绘一场灾难性的火灾:
火焰如龙,燔爇天地, 烟雾弥漫,遮天蔽日。 生命在火中挣扎, 希望在灰烬中重生。
燔爇可以联想到火焰燃烧的画面,以及火焰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和呼啸声。这些视觉和听觉的联想增强了词汇的感官体验。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incinerate”或“burn”,但它们没有燔爇那种文言和仪式感。在其他文化中,如印度文化中的火祭仪式,也有类似的焚烧行为,但使用的词汇和仪式细节可能有所不同。
燔爇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的词汇,它在文学和学术领域中有着特定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不仅能够丰富语言表达,还能增进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在现代语境中,虽然燔爇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仍然是一个值得学*和欣赏的词汇。
1.
【燔】
(形声。从火,番声。本义:焚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燔,爇也。从火,番声。与焚略同。 、 《列子·黄帝》-藉芿燔林。 、 《汉书·东方朔传》。注:“焚烧也。”-燔之于四通之衢。 、 《素问·生气通天论》-体若燔炭。 、 《庄子·盗跖》-抱木而燔死。 、 《史记·平津侯生父传》-燔其茏城。 、 《汉书·宣帝纪》-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 、 《汉书·儒林传》-燔诗书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组词】
燔燎、 燔石、 燔刑、 燔燃、 燔销
2.
【爇】
(会意。本义: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爇,烧也。 、 《通俗文》-然火曰爇。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爇僖负羁氏。 、 《淮南子·兵略》-毋爇五谷。 、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遂令攻郤氏,且爇之。 、 《聊斋志异·促织》-问者爇香于鼎,再拜。
【组词】
爇烧、 爇薪、 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