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11: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11:47
“元孙”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曾孙的儿子,即孙子的孙子。在家族血统中,元孙是第四代的后代。
在文学作品中,“元孙”可能用于描述家族的延续和血脉的传承,强调家族历史的深远。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讨论家族谱系或历史时。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人类学或家族研究中,“元孙”可能会被用来具体指代某一代的后代。
同义词:四世孙(指第四代的后代) 反义词:高祖(指曾祖父的父亲,即第五代祖先)
“元孙”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元”有初始、第一的意思,“孙”指后代。在古代,家族观念强烈,对血脉传承的重视使得这类词汇得以保留并沿用至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和血脉的延续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项。因此,“元孙”这样的词汇体现了对家族历史和后代的责任感。
提到“元孙”,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家族的传承、历史的深远以及对后代的期望和关爱。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温暖和责任感,让人感受到家族的连结和时间的流逝。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家族有较长的历史和详细的谱系记录,提到“元孙”可能会让人感到自豪和责任感,尤其是在家族聚会或讨论家族历史时。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元孙”来表达时间的流逝和家族的延续:
岁月如梭,家族的树枝蔓延,
元孙的手,紧握着先祖的智慧。
视觉上,提到“元孙”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家族树、老照片或家谱。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家族聚会时的欢声笑语或长辈讲述家族历史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用于描述多代后的后代,如英语中的“great-great-grandchild”。
“元孙”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家族和文化意义,虽然在日常口语中不常用,但在讨论家族历史和传承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和血脉传承的重要性。
1.
【元】
(会意。从一,从兀。甲骨文字形。象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依汉字造字规律,顶端是一横的,其上可加一短横。本义: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当训首也。-元,始也。 、 《左传·襄公九年》-元,体之长也。 、 《仪礼·士冠礼》-始加元服。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 、 《左传·哀公十一年》-归国子之元。 、 《孟子》-勇士不忘丧其元。 、 《礼记·曲礼》。注:“头也。”-牛曰一元大武。 、 《新唐书》-吐蕃叛换方炽,敬玄失律,审礼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
【组词】
元首
2.
【孙】
(会意。从子,从系,续也。金文,象用绳索捆绑小孩子,意为少年俘虏。本义:儿子的儿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孫,子之子曰孙。 、 《礼记·杂记》注-孙谓祖后者。 、 《尔雅》-子子孙孙引无极也。 、 《列子·汤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唐·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出,出入无完裙。
【组词】
祖孙;重孙、 孙少爷、 孙囡、 孙儿;孙孙、 孙妇、 孙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