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5:36: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5:36:39
“恨海难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比喻仇恨深重,难以消除或弥补。其中,“恨海”比喻仇恨之深广如海,“难填”则表示这种仇恨无法被填补或消除。
“恨海难填”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仇恨深度的一种形象化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深重仇恨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仇恨往往被视为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化解或超越。这个成语在社会背景中强调了仇恨的不可消除性,反映了人们对于仇恨情绪的深刻认识。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悲哀的。它让人联想到无尽的痛苦和无法解脱的困境,影响着人们对于仇恨和冲突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描述那些难以释怀的过往,或者是对于某些不公正**的深刻记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恨海难填,泪如雨下,情深似海,却难共枕。”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汹涌的海浪,象征着无尽的仇恨;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伤或沉重的旋律,来增强这种情感的表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ep-seated hatred”或“irreconcilable differences”,但它们没有“恨海难填”这样形象和深刻的表达。
“恨海难填”这个成语深刻地表达了仇恨的不可消除性,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情感。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神话传说,上古时期炎帝最疼爱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游泳被水淹死,她的灵魂于是化成一只作精卫鸟,经常飞到西山去叼小石头和小树枝扔进东海,发誓要填平东海为自己报仇,她就这样一直飞来飞去,但最终也没有将东海填平,人们说恨海难填
1.
【恨】
(形声。从心,艮(gèn)声。本义:怀恨在心,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恨,怨也。 、 《国语·周语下》-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 、 唐·杜甫《兵车行》-役夫敢申恨。 、 唐·李朝威《柳毅传》-恨贯肌骨。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国之恨。
【组词】
恨命、 恨恨、 恨穷发极、 恨五骂六、 恨如头醋
2.
【海】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 《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 、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 沿海、 海岳、 海藏
3.
【难】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引证】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 《资治通鉴》-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 诸葛亮《出师表》-危难之间。 、 《国语·晋语》-以免于难。 、 《资治通鉴》-芟夷大难。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故及于难。
【组词】
排难解纷;苦难、 逃难、 落难、 蒙难、 罹难、 避难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引证】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组词】
发难、 首难
4.
【填】
安定。 同: 镇
【引证】
《史记》-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