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0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08:05
溘死(kè sǐ)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突然死亡或猝死。这个词语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没有预兆或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死去,强调死亡的突然性和意外性。
“溘死”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溘”字有突然、急速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文学和正式场合仍被保留。
在**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一个敏感且重要的话题。“溘死”这个词汇的使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无常和死亡突然性的认识和敬畏。
“溘死”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悲剧和不可预测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它可能会引起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珍惜。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听说一位邻居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溘死,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溘死”:
晨曦未破,星辰犹在,
他溘死在梦的边缘,
留下一世的辉煌,
和无尽的哀思。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安静的夜晚,月光洒在窗台上,突然传来一声惊呼,随后是沉默。这幅画面与“溘死”的突然性和意外性相呼应。
在英语中,与“溘死”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sudden death”或“unexpected demise”,这些词汇在西方文化中也强调了死亡的突然性和意外性。
“溘死”这个词汇虽然在日常口语中不常见,但在文学和正式场合中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它不仅描述了死亡的突然性,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无常的深刻认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和理解深度。
1.
【溘】
(形声。从水,盍(hé)声。①本义:水流。②忽然) 突然地、忽然地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离骚》。
【组词】
溘逝、 溘然长逝;溘死、 溘谢
2.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