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17: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17:12
“东鸣西应”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东边发出声音,西边做出回应。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响应迅速,或者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呼应、配合得很好。
在文学作品中,“东鸣西应”常用来形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中的和谐与同步。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默契或团队合作的高效率。在专业领域,如音乐或声学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声波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东鸣西应”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自然现象观察的细致和对事物间联系的深刻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从描述自然现象扩展到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中。
在**文化中,和谐与配合被视为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因此,“东鸣西应”这个成语在强调团队合作和协调一致的语境中尤为常见。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和谐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一种无间的合作和完美的同步。它鼓励人们在各种关系和活动中追求和谐与一致。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团队项目中体验到“东鸣西应”的感觉,当团队成员之间能够迅速理解彼此的意图并做出相应的行动时,项目的进展会非常顺利。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过,花儿东鸣西应,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图景。”
想象一片宁静的森林,鸟儿的鸣叫声在树梢间回荡,形成一种东鸣西应的和谐景象。这种场景可以通过自然风光的视频和鸟鸣的音频来呈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ike clockwork”,用来形容事物运行得非常顺畅和协调。
“东鸣西应”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种物理现象,更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海通以来……自一缕一针之细故,以至政治风俗之大端,无不东鸣西应,速于邮命。
1.
【东】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东,动也。 、 《白虎通·五行》-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 、 《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东方木也。 、 《广雅·释天》-东君,日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东。”-东邻。 、 《白虎通·情性》-东方者,阳也。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组词】
关东;旭日东升;东夏、 东朝、 东极、 东君、 东坦、 东裔、 东村女、 东方作、 东记
2.
【鸣】
(会意。从口,从鸟。本义:鸟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鸣,鸟声也。 、 《管辂别传》-鸟兽之音曰鸣。 、 《易·中孚》-鸣鹤在阴。 、 《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 、 《诗·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 陶渊明《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
3.
【西】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西,鸟在巢上,象形。 、 《敦煌曲子词集》-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
【组词】
西迟
4.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