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8:27: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8:27:16
“博学笃志”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两个词组成:“博学”和“笃志”。
结合起来,“博学笃志”意味着一个人不仅学识广博,而且有着坚定的志向和目标。
在文学作品中,“博学笃志”常用来形容那些既有深厚学识又有坚定志向的人物,如古代的学者、现代的科学家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它的含义可以通过其他表达方式体现,如“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目标明确”。在专业领域,如教育、学术研究中,这个词汇用来赞扬那些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且目标明确的人。
“博学”和“笃志”都是古代汉语词汇,源自儒家思想,强调学*和志向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得到了保留和发展。
在**传统文化中,“博学笃志”是儒家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个人修养和学术追求的结合。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仍然被广泛推崇,尤其是在教育和学术领域。
这个词汇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勤奋、专注和追求卓越的形象。它激励人们不断学*和进步,追求更高的目标。
在我的学*生涯中,我遇到过许多博学笃志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的榜样激励我不断努力,追求知识和理想的结合。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博学如海深无底,笃志似山坚不移。”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图书馆中满是书籍的场景,或是学者在书桌前专注研究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翻书声或是学者讨论学术问题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ell-read and determined”,虽然不完全对应,但传达了相似的含义。
“博学笃志”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词汇,它不仅代表了知识的追求,也体现了意志的力量。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提醒我要不断学,同时保持坚定的目标和志向。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
【博】
(形声。从十,尃(fū)声。“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本义:大)。
同本义。与“小”相对。
【引证】
《说文》-博,大通也。 、 《诗·鲁颂·泮水》-戎车孔博。 、 《淮南子·泛论》-岂必褒衣博带。 、 王逸《鲁灵光殿赋》-丰丽博敞。 、 《楚辞·招魂》-倚沼畦瀛兮遥望博。 、 《礼记·学记》-不学博依。
【组词】
宽衣博带;博硕、 博硕肥腯
2.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
3.
【笃】
(形声。从马,竹声。本义:马行迟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笃,马行顿迟也。 、 《后汉书·先武纪》。注引《尔雅》曰:“笃,困也。”-笃癃无家属。
【组词】
笃么
4.
【志】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志,意也。 、 《国语·晋语》-志,德义之府也。 、 《孟子》-夫志,气之帅也。 、 《毛诗序》-在心为志。 、 《春秋·说题辞》-思虑为志。 、 《荀子·解蔽》-志者,臧也。 、 《鬼谷子·阴府》-志者,欲之使也。 、 《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 《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 、 《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后汉书·班超传》-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唐·韩愈《县斋有怀》-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
【组词】
志志诚诚、 志局、 志干、 志意、 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 志虑、 志抱、 志尚、 志况、 志好、 志略、 志局、 志介、 志高气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