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3:10: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3:10:49
挽弓自射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自己拉弓射箭”。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自己做事却伤害了自己,或者自相矛盾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挽弓自射 常用来形容那些因为自己的行为或决策而导致不利后果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讽刺那些自作自受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管理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自我挫败的行为模式。
同义词:自食其果、自作自受、自掘坟墓 反义词:因祸得福、转危为安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都与挽弓自射有着相似或相反的含义,但每个词汇都有其独特的语境和细微差别。
挽弓自射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于自我矛盾行为的观察和总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也逐渐固定下来。
在文化中,挽弓自射 这个成语强调了自我反省和避免自相矛盾的重要性。它反映了人对于因果报应和自我责任的传统观念。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警示和反思。它提醒我避免做出可能导致自我伤害的行为,同时也让我思考如何在决策时更加谨慎。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因为过于自信而忽视了潜在风险的情况,结果导致了不利的后果。这让我深刻理解了挽弓自射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挽弓自射,箭穿心扉, 自作自受,悔恨难追。
想象一个人在荒野中孤独地拉弓射箭,箭却意外地飞回并击中了自己。这种场景可以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增强了挽弓自射的象征意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hooting oneself in the foot",虽然字面意思不同,但都表达了自相矛盾或自我伤害的含义。
挽弓自射 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自我矛盾和自我伤害的行为模式。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谨慎决策,避免自作自受的情况发生。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我举鹆丞而还奏我,是挽弩自射也。
1.
【挽】
(形声。从手,免声。古字从“车”,免声。本义:牵引;拉)。
同本义。
【引证】
《小尔雅·广诂》-挽,引也。 、 《说文》-輓,引之也。 、 《广韵》-輓,輓车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注:“前牵曰輓。”-或輓之,或推之。 、 《史记·刘敬传》-娄敬脱輓辂。 、 《汉书·韩安国传》-转粟輓输以为之备。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挽炮车者。
【组词】
挽郎、 挽强、 挽满、 挽车、 挽住、 挽手儿、 挽歌郎、 挽强为弱
2.
【弩】
(形声。从弓,奴声。本义:用械发箭的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弩,弓有臂者。 、 《韩非子·难势》-夫弩弱而矢高者,激于风也。 、 《荀子·议兵》-魏氏之武卒…操十二石之弩。 、 《资治通鉴》-强弩之末。 、 《汉书·李广苏建传》-伏弩射杀。 、 汉·贾谊《过秦论》-良将劲弩。
【组词】
连弩、 弩门、 万弩齐发;弩力、 弩子、 弩牙、 弩末、 弩栝
3.
【自】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自,鼻也。
4.
【射】
(本作“射”。会意。金文字形,象箭在弦上,手(寸)在发放。小篆把弓矢形讹变成“身”字,误。本义:用弓发箭使中远处目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射,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 、 《周礼·保氏》-三曰五射。 、 《礼记·射义》-射者,男子之事也。 、 《汉书·萧望之传》。注:“射之言投射也。”-以射策甲科为郎。 、 《后汉书·光武纪》-射声校尉。 、 《汉书·李广苏建传》-常能为汉伏弩射之。 、 邵长蘅《青门剩稿》-应元往来驰射,发一矢辄殪一贼。
【组词】
射鹄、 射日、 射牛、 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