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48: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8:48:06
词汇“挽士”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挽士”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可能指的是挽留或劝阻某人,特别是指在军事或政治场合中劝阻某人不要采取某种行动。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已经很少使用,可能只在特定的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出现。
在文学作品中,“挽士”可能出现在描述古代战争或政治斗争的场景中,用以表达某人试图阻止另一个人采取激烈或危险的行动。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可能只在研究古代汉语或历史的学术讨论中出现。
“挽”字在古代汉语中有拉、牵、挽留的意思,“士”则指士人或士兵。结合在一起,“挽士”可能最初是指在军事行动中挽留或劝阻士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可能有所缩小,逐渐淡出日常语言。
在古代**,军事和政治斗争频繁,挽士的行为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战争后果的考虑。这个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和平与稳定的追求。
提到“挽士”,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的残酷和政治斗争的复杂,以及那些试图阻止悲剧发生的人的勇气和智慧。
由于这个词汇在现代生活中很少使用,个人应用的例子可能不多。在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中,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汇来表达特定的历史情境。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时,可以使用“挽士”来描绘一个将军在战场上的内心挣扎:
战鼓隆隆,旌旗猎猎,
将军挽士,泪洒征袍。
结合古代战争的画面和战鼓的声音,可以更好地理解“挽士”的场景,感受到那种紧张和悲壮的气氛。
由于“挽士”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需要解释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含义。
“挽士”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色彩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些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历史和文化,对于语言学*和表达具有一定的意义。
1.
【挽】
(形声。从手,免声。古字从“车”,免声。本义:牵引;拉)。
同本义。
【引证】
《小尔雅·广诂》-挽,引也。 、 《说文》-輓,引之也。 、 《广韵》-輓,輓车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注:“前牵曰輓。”-或輓之,或推之。 、 《史记·刘敬传》-娄敬脱輓辂。 、 《汉书·韩安国传》-转粟輓输以为之备。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挽炮车者。
【组词】
挽郎、 挽强、 挽满、 挽车、 挽住、 挽手儿、 挽歌郎、 挽强为弱
2.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