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42: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42:48
恭谨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态度恭敬而谨慎。它描述的是一种对他人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行为方式,通常伴随着小心谨慎的态度,避免冒犯或失礼。
在文学作品中,恭谨 常用来形容人物的行为举止,如古代官员对的行礼,或者文人之间的交往。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用,但在正式或庄重的场合,如商务会议或官方活动中,仍可听到。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外交,恭谨** 是必备的职业素养之一。
恭谨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恭”字意为尊敬,“谨”字意为小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恭谨** 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尤其是在儒家文化中,强调对长辈和权威的尊敬。在现代社会,虽然这种传统的恭谨行为可能不如古代那样普遍,但在某些正式和传统的场合,如婚礼、葬礼或官方会议中,仍可见到。
恭谨 这个词给人一种庄重和正式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传统、礼仪和尊重。在个人表达中,使用这个词可以传达出一种对场合或对话者的尊重和重视。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参加一个正式的商务会议时,注意到所有参与者都以恭谨的态度交流,这不仅体现了对会议的重视,也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恭谨:
在古老的庭院里,
我们以恭谨的步伐,
踏过岁月的青石,
向着历史的深处,
致敬。
恭谨 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宫廷的画面,或者是古装剧中官员行礼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庄重的音乐或正式的演讲。
在英语中,恭谨 可以对应为 "respectful and cautious",虽然在英语中没有一个完全等同的词汇,但这种态度在任何文化中都是受到重视的。
恭谨 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代表了一种重要的文化和行为准则。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适当使用恭谨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某些正式和传统的场合,传达出对他人和场合的尊重。
1.
【恭】
(形声。从心,共声。本义:恭敬,谦逊有礼)。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 、 《尔雅》-恭,敬也。 、 《礼记·曲礼上》疏-何胤云,在貌为恭,在心为敬,何之所说,从多举也。 、 《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执辔愈恭。
【组词】
恭默、 恭倨、 恭恪、 恭敬、 恭和、 恭逢其盛、 恭素
2.
【谨】
(形声。从言,堇(qín)声。本义:谨慎,小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谨,慎也。 、 《诗·大雅·民劳》-以谨无良。 、 、 《荀子·王制》-谨畜藏。 、 《楚辞·怀沙》-谨厚以为厚。 、 《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谨食之。 、 清·张廷玉《明史》-不自谨惜。 、 清·刘开《问说》-谨护其失。
【组词】
谨畏、 谨肃、 谨言、 谨厚、 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