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5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52:11
“恭而有礼”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既恭敬又礼貌。这个成语强调在待人接物时,不仅要表现出尊敬的态度,还要有适当的礼仪和规矩,体现出一种文雅和谦逊的风度。
在文学作品中,“恭而有礼”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品行或举止,如在古典小说中描述贵族或士人的行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赞扬某人的礼貌或教育程度。在专业领域,如商务或外交场合,这个词汇强调了职业礼仪的重要性。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侧重点的不同,如“彬彬有礼”更强调外表的文雅,而“恭而有礼”则更强调内心的尊敬和外在的礼仪。
“恭而有礼”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礼仪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其强调的重点可能有所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恭而有礼”是评价一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在现代社会,尽管礼仪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但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评价一个人的社交能力和文化素养。
这个词汇给人以正面、积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和谐、尊重和文明的社交环境。它影响着人们在社交场合的行为和表达,鼓励人们以更加文明和尊重的方式与人交往。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商务会议中遇到过一位表现得“恭而有礼”的合作伙伴,他的专业态度和礼貌举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意识到在职场中保持良好的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柳枝轻摇,行人路上,恭而有礼,笑语盈盈。”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穿着正装的人在正式场合中,面带微笑,举止得体,言语温和,这便是“恭而有礼”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柔和而有节奏的问候声和礼貌的交谈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olite and respectful”,虽然在表达上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礼貌和尊重的重要性。
“恭而有礼”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评价个人品行的一个标准,也是社交礼仪的基础。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更好地融入**文化,提升我的社交技巧。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而且庶士人等……举止言谈,莫不~。
1.
【恭】
(形声。从心,共声。本义:恭敬,谦逊有礼)。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 、 《尔雅》-恭,敬也。 、 《礼记·曲礼上》疏-何胤云,在貌为恭,在心为敬,何之所说,从多举也。 、 《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执辔愈恭。
【组词】
恭默、 恭倨、 恭恪、 恭敬、 恭和、 恭逢其盛、 恭素
2.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3. 【有】
4.
【礼】
(会意。从示,从豊(lǐ)。“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 《虞书》。马注:“吉、凶、军、兵、嘉也。”-脩五礼。 、 《礼记·王制》-脩六礼以节民性。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 《大戴礼记·本命》-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 、 清·周容《芋老人传》-邀见讲钧礼。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设九宾礼于廷。
【组词】
礼神、 礼祠、 礼诵、 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