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47: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47:09
词汇“漏理”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可能是一个方言词汇或者是某个特定领域的术语。由于缺乏广泛的使用和明确的定义,我将尝试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分析。
“漏理”可能指的是遗漏处理或忽视某个问题、事务的情况。字面意思可能是“漏掉处理”或“漏掉管理”。
由于“漏理”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某些方言或特定行业中,它可能用来描述某人未能妥善处理某事,或者在管理上有所疏忽。
由于“漏理”不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追溯。它可能是由“漏”和“理”两个字组合而成,表示在处理过程中有所遗漏。
在某些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漏理”可能被用来批评某人的工作态度或能力,尤其是在强调细致和周到的环境中。
“漏理”可能引起负面情感,如担忧、不满或失望,因为它暗示了工作或管理上的不完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因为某人的漏理而导致的问题,例如在工作中遗漏了重要步骤,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忘记了某项重要事务。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漏理”作为一个转折点,描述因为某个小疏忽而引发的一系列**。
由于“漏理”涉及的是抽象的概念,它可能不会直接引发具体的视觉或听觉联想,但可以想象一个因为漏理而导致混乱或错误的场景。
由于“漏理”不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存在,或者对应词汇的使用情况非常有限。
“漏理”作为一个可能的方言词汇或特定领域术语,其使用范围有限。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特定社群或行业的语言惯。尽管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在特定情境下,正确使用它可以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1.
【漏】
(形声。从水,屚(lòu)声。本义:漏壶的简称。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同本义。
【引证】
《马稚暨妻张氏墓志》-漏尽钟鸣,箭驰风追。 、 《说文》。按:这就是铜壶滴漏的“漏”。-漏,以铜受水,刻节。 、 《文选·左思·魏都赋》-晷漏肃唱。 、 《华严经音义下引文字集略》-漏刻,谓以筒受水,刻节,昼夜百刻也。
【组词】
漏下、 漏永更长、 漏尽钟鸣、 漏夜、 漏板、 漏刻
2.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