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51: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51:29
最后的审判 是一个术语,主要在教中使用,指的是《圣经》中描述的耶稣在末日对所有人的灵魂进行审判的。这个概念源自《新约》中的《启示录》,其中描述了**作为法官,根据每个人生前的行为来决定他们是否进入天堂或地狱。
“最后的审判”源自拉丁语“Judicium Finale”,在**教传统中,这个概念随着教义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在中世纪的艺术和文学中得到广泛表现。
在西方文化中,“最后的审判”是一个深刻影响艺术、文学和日常思维的概念。它不仅在**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常常被用作道德和伦理讨论的参照点。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庄严和敬畏的情感,让人联想到终极的正义和个人的责任。它也可能引发对死亡和来世的深思。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个重要的生活转折点,如职业选择、重大决策等,象征着这些选择对个人未来的深远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将“最后的审判”用作一个意象,来表达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
在时间的河流中,我们漂流, 等待那无声的,最后的审判。
结合米开朗基罗的壁画或**音乐,如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最后的审判”带来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在其他中,如伊斯兰教的“Qiyamah”(复活日)和的“Bardo”(中阴),也有类似的概念,但具体的细节和意义有所不同。
“最后的审判”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和深刻内涵的词汇,它不仅在**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文化和个人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生命的意义和方向。
1.
【最】
(会意。小篆字形,从冃(mào),从取。本义:冒犯夺取)。
同本义。
【引证】
、 明·刘三吾《许国襄简王公神道碑铭》-公既诸将一禀睿筭,与贼遌,最,遂下之。
2.
【后】
(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后,继君体也。 、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 《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 、 《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 、 《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 、 《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组词】
后王、 后帝、 后夷、 后辟
3.
【的】
(形声。本作“旳”,从日,勺声。本义:鲜明、明亮的样子)。
鲜明的样子。
【引证】
战国楚·宋玉《神女赋》-朱唇的其(语气词)若丹。
4.
【审】
(会意。从宀番。宀房屋。番,兽足。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简体字从宀申声。本义:详究;考察)。
同本义。
【引证】
《荀子·非相》-审,谓详观其道也。 、 《吕氏春秋·察传》-闻而审,则为福矣。 、 《吕氏春秋·察今》-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
【组词】
审时、 审物、 审形、 审决、 审机而行、 审别、 审势
5.
【判】
(形声兼会意。从刀,半声。从刀,表明其意义与刀有联系。“半”是把牛分开。本义:分,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判,分也。 、 《诗·周颂·访落》-继犹判涣。 、 《左传·庄公三年》-纪于是乎判。 、 《国语·周语中》-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 、 柳宗元《封建论》-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
【组词】
判割、 判妻、 判散、 判礼、 判迹、 判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