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0:17: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0:17:37
“最后一课”字面意思指的是某个系列课程、活动或阶段的最后一次。在基本含义上,它通常带有结束、告别和总结的意味。
在文学中,“最后一课”可能指的是一部小说或故事的结尾部分,强调故事的高潮或转折点。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词组来描述某个学习阶段或工作项目的结束。在教育领域,它特指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最后一天或最后一节课。
“最后一课”这个词组在英语中对应的是“the last lesson”,在法语中是“la dernière classe”。这个词组在语言中的使用历史悠久,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和文学作品中。
在文化上,“最后一课”常常与成长、转变和告别联系在一起。例如,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就是一个关于民族认同和语言重要性的故事,反映了19世纪法国的社会背景。
这个词组常常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不舍,因为它标志着某个阶段的结束。它也可能引发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高中毕业时经历了“最后一课”,那是一个充满情感的时刻,我们和老师告别,准备迎接新的生活阶段。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时间的河流中,我们上了最后一课, 告别了青春的校园,迎接未知的广阔。”
结合图片,可能会联想到教室空荡的桌椅,黑板上残留的字迹。听觉上,可能会回想起老师的最后一句话,同学们的告别声。
在不同文化中,“最后一课”都承载着结束和告别的意义,但在具体表达和情感上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东方文化中,告别可能更加含蓄和内敛。
“最后一课”这个词组在我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情感和文化内涵的符号。通过深入学习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影响。
1.
【最】
(会意。小篆字形,从冃(mào),从取。本义:冒犯夺取)。
同本义。
【引证】
、 明·刘三吾《许国襄简王公神道碑铭》-公既诸将一禀睿筭,与贼遌,最,遂下之。
2.
【后】
(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后,继君体也。 、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 《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 、 《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 、 《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 、 《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组词】
后王、 后帝、 后夷、 后辟
3.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4.
【课】
(形声。从言,果声。本义:考核)。
同本义(根据一定的标准验核)。
【引证】
《说文》-课,试也。 、 《韩非子·定法》-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 《管子·七发》-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 、 苏洵《上皇帝书》-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
【组词】
课其事业;课试、 课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