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26: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26:03
扶颠持危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扶持将要倒下的事物,支撑危险的局面。这个成语强调在关键时刻给予帮助和支持,以防止崩溃或失败。
在文学作品中,扶颠持危 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挽救局势。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军事或企业管理中,它可以用来描述在危机时刻采取的措施或策略。
扶颠持危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献,具体出处不详,但其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扶颠持危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精神,即在他人或社会遇到困难时,应该伸出援手,共同克服困难。这种精神在的历史和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和赞扬。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它鼓励人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勇于承担责任。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见证过一个朋友在团队项目即将失败时,挺身而出,扶颠持危,最终带领我们完成了项目。这个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风暴的中心,他站立如山,
扶颠持危,守护着希望的灯塔。
想象一个英雄在暴风雨中坚定地站立,支撑着即将倒塌的建筑物,这样的画面和背景音乐中的紧张旋律可以很好地传达扶颠持危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hold the fort" 或 "save the day",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传达了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的意思。
扶颠持危 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决心,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责任和担当的重要性。
颠:倒,倾倒;持:握,把握。指能够挽回颠危的局面。
1.
【扶】
(形声。从手,夫声。从“手”,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搀扶)。
同本义。
【引证】
《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战国策·卫策》。注:“扶,谓下车。”-车至门扶。 、 《左传·宣公二年》-遂扶以下。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组词】
扶绰、 扶策、 扶掖、 扶挈、 扶将
2.
【颠】
(形声。从页(xié),真声。本义: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颠,顶也。 、 《国语·齐语》-班序颠毛。 、 《后汉书·蔡邕传》-诲于华颠胡老。
【组词】
颠毛、 颠顶、 颠童
3.
【持】
(形声。从手,寺声。本义:拿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持,握也。 、 《礼记·射义》-持弓矢审固。 、 《国语·越语》-有持盈。 、 晋·干宝《干将莫邪》-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 《战国策·燕策》-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组词】
持仗、 持斧操斤、 持笔;持戟
4.
【危】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 《鬼谷子》。注:“山高也。”-决危而美名者。 、 《国语·晋语》。注:“高险也。”-榣木不生危。 、 《孝经》。郑注:“殆也。”-高而不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