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36: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36:32
“听信儿”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听从并相信某人的话”。它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对他人言论的接受程度,特别是在没有充分验证或考虑的情况下就轻易相信。
在不同的语境中,“听信儿”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听信儿”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听”和“信”两个字组成,表示听从并相信。在古代汉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更为简洁,但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汇的用法和含义逐渐丰富。
在**文化中,“听信儿”常常与“耳根子软”等表达相联系,反映了一种对轻信他人言论的负面评价。这种文化背景下的态度可能源于对独立思考和判断力的重视。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轻率、不谨慎的行为,因此在情感上可能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它提醒人们在接收信息时要保持批判性思维。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听信儿不实信息而做出错误决策的情况。这次经历让我更加重视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谣言的海洋里,我学会了不轻易听信儿,每一句风中的话语,都需要阳光的验证。”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在听取多方意见时的困惑表情;听觉上,可能是嘈杂的讨论声中夹杂着不实的信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ake someone's word for it”,但在使用上可能更加中性,不一定带有负面含义。
“听信儿”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承载了关于信任、判断和信息处理的丰富含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汇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提高沟通的准确性和效率。
1.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
2.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
3.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