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8:48: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8:48:39
果馅饼 是一种甜点,通常由面团包裹着水果馅料制成,经过烘烤而成。馅料可能包括各种水果,如苹果、樱桃、蓝莓等,有时还会加入糖、香料和其他调味料以增加风味。
果馅饼一词可能源自中世纪的欧洲,当时水果和面团的结合是一种常见的甜点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区和文化对其进行了各自的调整和改良。
在许多文化中,果馅饼是节日和特殊场合的传统食物。例如,美国的感恩节和圣诞节,苹果果馅饼是常见的甜点选择。
果馅饼通常与温馨、家庭和传统联系在一起,带给人们一种怀旧和满足的情感。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祖母总是会在冬天制作苹果果馅饼,那温暖的香气和甜美的味道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在诗歌中,可以将果馅饼比喻为“秋天的甜蜜拥抱”,在故事中,它可以是一个角色在孤独时刻的安慰食物。
想象一下,烤箱中果馅饼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伴随着烤箱门的轻微响声,这是一种温馨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不同的文化中,果馅饼的形式和馅料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英国的果馅饼可能更注重面团的酥脆,而美国的果馅饼则可能更注重水果馅料的丰富和甜度。
果馅饼不仅是一种美味的甜点,它还承载着文化、情感和传统的多重意义。在学习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背景。
1.
【果】
(象形。甲骨文字形,田象树上结的果实形,在木之上。本义:果子,果实。这个意义后来曾写作“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果,木实也。 、 《易·说卦》-艮为果蓏。 、 《周礼·场人》。张晏曰:“有核曰果,无核曰蓏。”臣瓒曰:“在地曰蓏,在树曰果。”-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 、 《素问·藏器法时论》。注:“谓桃李杏栗枣也。”-五果为助。 、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 明·刘基《卖柑者言》-杭有卖果者,善藏柑。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
【组词】
果布、 果馔、 果谷、 果正、 果桌、 草果;荚果;浆果;果瓜、 果茹、 果隋、 果蔗
2.
【馅】
被包裹的人或物。
【引证】
宋·阮阅《诗话总龟》-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3. 【饼】 (形声。从食,并声。本义:古代面食的通称。后指扁圆形的面制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