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7 12:02: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2:02:14
果饵:字面意思是指用来引诱动物的果实或食物。在比喻意义上,它可以指用来吸引或诱导某人做某事的手段或诱因。
果饵一词源于汉语,由“果”和“饵”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果饵常用于狩猎或捕鱼,后来逐渐引申为比喻意义上的诱惑手段。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果饵的概念普遍存在。它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诱惑与被诱惑的现象,以及人们在面对诱惑时的不同反应和策略。
果饵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因为它通常与欺骗、陷阱或不良动机相关联。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以指代一种积极的吸引手段,如促销活动中的优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形式的果饵,比如商家的打折促销、免费试用的产品等。这些果饵往往能够激发我们的购买欲望或尝试新事物的兴趣。
诗歌:
他用金色的果饵,
诱我步入迷途的森林。
心中的渴望,
被那虚假的光芒所迷惑。
视觉联想:想象一个诱人的水果放在一个陷阱旁边,这个画面可以很好地体现果饵的概念。 听觉联想:听到“果饵”这个词,可能会联想到一些轻柔的音乐,因为这种音乐有时被用作吸引注意力的手段。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bait”,它也有字面和比喻两种含义,常用于描述诱捕动物的食物或比喻意义上的诱惑。
果饵这个词汇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诱惑现象,还提醒我们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要保持警惕和理性。通过对果饵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多义性和丰富性,以及它在不同语境中的灵活运用。
1.
【果】
(象形。甲骨文字形,田象树上结的果实形,在木之上。本义:果子,果实。这个意义后来曾写作“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果,木实也。 、 《易·说卦》-艮为果蓏。 、 《周礼·场人》。张晏曰:“有核曰果,无核曰蓏。”臣瓒曰:“在地曰蓏,在树曰果。”-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 、 《素问·藏器法时论》。注:“谓桃李杏栗枣也。”-五果为助。 、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 明·刘基《卖柑者言》-杭有卖果者,善藏柑。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
【组词】
果布、 果馔、 果谷、 果正、 果桌、 草果;荚果;浆果;果瓜、 果茹、 果隋、 果蔗
2.
【饵】
(形声。从食,耳声。本义:糕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饵,粉饼也。 、 《考工记·弓人》-鱼胶饵。
【组词】
果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