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55: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55:05
业果(yè guǒ)是一个源自哲学的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行为的果报”。在中,业(karma)指的是个人的行为,而果(phala)则是这些行为所带来的结果或后果。业果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无论是善行还是恶行)都会在今生或来世产生相应的果报。
业果一词源自梵语“karma-phala”,在传入后,逐渐被汉语吸收并形成了“业果”这一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在东亚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入理解。
在东亚文化中,业果观念深深影响了人们的道德行为和世界观。人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信念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道德行为。
业果一词常常带有一种宿命论的色彩,让人联想到因果循环和不可逃避的责任。这种联想可能会让人感到一种沉重或责任感,同时也可能带来一种安慰,即通过善行可以改善未来的命运。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看似巧合的,后来我倾向于用业果理论来解释这些,认为它们可能是过去行为的果报。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业果:
在因果的织机上,
业果交织成命运的布匹,
每一针一线,
都是过往行为的痕迹。
业果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寺庙、香烟缭绕的祭坛,或是宁静的禅修场景。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诵经声或钟声,这些声音都与**文化和业果观念紧密相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在**教的“善恶报应”中找到,虽然具体表达和理解有所不同,但都强调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业果作为一个深刻的**和哲学概念,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在个人道德行为和世界观形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深入理解业果,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行为和责任,以及如何通过善行来塑造更美好的未来。
1. 【业】 (象形。从丵(zhuó),从巾丛生草。巾象版。本义:古时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刻如锯齿状,用来悬挂钟磬)。 版,大版。
2.
【果】
(象形。甲骨文字形,田象树上结的果实形,在木之上。本义:果子,果实。这个意义后来曾写作“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果,木实也。 、 《易·说卦》-艮为果蓏。 、 《周礼·场人》。张晏曰:“有核曰果,无核曰蓏。”臣瓒曰:“在地曰蓏,在树曰果。”-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 、 《素问·藏器法时论》。注:“谓桃李杏栗枣也。”-五果为助。 、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 明·刘基《卖柑者言》-杭有卖果者,善藏柑。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
【组词】
果布、 果馔、 果谷、 果正、 果桌、 草果;荚果;浆果;果瓜、 果茹、 果隋、 果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