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4:51: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4:51:19
怀德畏威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怀、德、畏、威。字面意思可以解释为:
基本含义是指心中怀有对美德的向往,同时对权威或威严感到敬畏。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既尊重道德又敬畏权力的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怀德畏威 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既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又对权威或法律有适当的敬畏之心。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写作中,它可以用来表达对领导或长辈的尊敬。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公民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政府权威的认可。
怀德畏威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可能源自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表达对道德和权威双重尊重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怀德畏威**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与“礼”的结合。它强调个人应当既有内在的道德修养,又要有外在的社会规范意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强调法治精神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一种成熟、稳重的社会角色,如领导、教师或法官。它影响着人们对权威和道德的认知和表达。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正式的会议上听到一位领导提到怀德畏威,强调团队成员应当尊重规则和领导,同时也应保持个人的道德标准。
在诗歌中,可以将怀德畏威 融入到对古代君王的描写中:
古之君王怀德畏威,
治国有方,民心所归。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官员在朝堂上严肃而庄重的形象,背景是宏伟的宫殿。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朝会的庄严音乐。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spect for authority and virtue”,强调对权威和美德的尊重。
怀德畏威 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对道德的尊重,也强调了对权威的敬畏。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
怀德畏威,向风请顺。
上践阼,豁达大度,推赤心以待之,繇是诸路节将~,不敢跋扈。
1.
【怀】
(形声。从心,褱声。本义:想念,怀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怀,思念也。 、 《诗·周南·卷耳》-嗟我怀人。 、 、 《诗·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怀人。 、 《楚辞·悲回风》-惟佳人之独怀兮。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 、 《后汉书·列女传》-久行怀思。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而不怀仁。 、 范仲淹《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国,国都)
【组词】
怀土、 怀香、 怀慕、 怀乡
2.
【德】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德,升也。 、 《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君子德车。
3.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
4.
【威】
威力;威风。
【引证】
《说文》-威,畏也。 、 《吕氏春秋·荡兵》-威也者,力也。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 、 、 《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革。 、 《汉书·李广传》-威棱威乎邻国。 、 汉·贾谊《过秦论》-威振四海。 、 《明史》-为敛威去。
【组词】
威风杀气、 威弧、 威折、 威服、 威柄、 威畏、 威约、 威凌、 威绥
尊严,威严。
【引证】
《明史》-畏威保位。 、
【组词】
威荣、 威法、 威神、 威裕、 威敬、 威光、 威棱、 威德、 威锋、 威权、 威灵、 威声、 威神、 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