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23: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23:44
火锹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用于铲取或移动火炭、灰烬的工具,类似于铁锹,但通常较小且设计用于处理火源相关的工作。它主要用于炉火、壁炉或篝火等场合,帮助调整火势或清理灰烬。
在文学作品中,火锹 可能被用来象征性地描述某种形式的改变或清理,尤其是在涉及内心或情感层面的转变时。在口语中,它可能简单地指代实际的工具。在专业领域,如冶金或烹饪,火锹的使用则更加具体和技术性。
火锹 的词源较为直接,由“火”和“锹”两个字组成,分别指火和铲子。在古代,火锹的设计和用途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功能保持一致。
在某些文化中,火锹可能与家庭温暖和传统活动(如篝火晚会)相关联,象征着团聚和共享的时刻。在工业环境中,它可能与劳动和生产力相关。
火锹 可能让人联想到温暖、安全感和家庭氛围,尤其是在冬季或寒冷的环境中。它也可能唤起对传统和简单生活的怀念。
在个人经历中,火锹可能与特定的家庭传统或个人记忆相关,如在祖父母家中的壁炉旁度过的时间。
在诗歌中,火锹可以被用来比喻性地描述内心的清理或情感的调整:
心如火锹,轻轻翻动深藏的灰烬, 让旧日的火焰,重新燃起希望的光芒。
视觉上,火锹可能让人想到金属的光泽和火的温暖。听觉上,使用火锹时金属与灰烬的摩擦声可能带来一种满足感或宁静感。
在不同文化中,处理火源的工具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功能和象征意义可能相似。例如,在北欧文化中,类似的工具可能与冬季的温暖和家庭生活紧密相关。
火锹 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指代一个实际的工具,还可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情感意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语言的多维性。
1.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2.
【锹】
挖土或铲其他东西的器具。
【组词】
铁锹、 锹钁、 锹撅
用锹挖掘。
【组词】
锹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