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57: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57:19
啼鸣:指鸟类或某些动物发出叫声,尤指鸟类清晨或特定时刻的鸣叫。字面意思是指鸟类发出的声音,常带有一定的节奏和旋律。
啼鸣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啼”和“鸣”两个字组成,“啼”指鸟类或动物的叫声,“鸣”指发出声音。在古代文学中已有使用,如《诗经》中就有“鸟鸣嘤嘤”的描述。
在**文化中,鸟类的啼鸣常被赋予吉祥和美好的寓意,如“百鸟朝凤”象征着和谐与繁荣。在某些传统节日或庆典中,鸟类的啼鸣也被视为好兆头。
啼鸣常带给人宁静、和谐和生机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清晨的清新、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宁静。在压力大或心情烦躁时,听到鸟类的啼鸣可能会带来一丝安慰和放松。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在清晨被鸟儿的啼鸣唤醒,这种自然的闹钟让我感到一天的开始充满了活力和希望。
诗歌:
晨光微露,鸟儿啼鸣,
唤醒沉睡的大地,
带来希望的旋律,
在心中轻轻回响。
视觉:想象一幅画面,清晨的森林中,阳光透过树叶洒下,鸟儿在枝头啼鸣,整个场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听觉:闭上眼睛,可以想象到鸟儿清脆的啼鸣声,伴随着清晨的微风,带来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在不同文化中,鸟类的啼鸣也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在西方文化中,鸟儿的啼鸣可能更多地与自由和灵魂的解放联系在一起。
啼鸣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鸟类的叫声,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生动地描绘自然和生活的美好。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对啼鸣的理解更加全面,也更能体会到它在语言中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1.
【啼】
(形声。从口,帝声。本义:放声痛心地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号,痛声也。”-嗁,号也。 、 《吕氏春秋·察今》-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 唐·杜甫《石壕吏》-妇啼一何苦。 、 宋·王安石《伤仲永》-忽啼求之。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儿醒大啼。 、 、 《聊斋志异·促织》-儿惧,啼告母。
【组词】
啼呼、 啼饥、 啼天哭地、 啼咽
2.
【鸣】
(会意。从口,从鸟。本义:鸟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鸣,鸟声也。 、 《管辂别传》-鸟兽之音曰鸣。 、 《易·中孚》-鸣鹤在阴。 、 《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 、 《诗·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 陶渊明《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