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39: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9:39:14
“丧天害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违背天理,做尽坏事。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极其恶劣,违背道德和法律,对社会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伤害。
“丧天害理”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道德和法律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极端恶行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天理和道德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因此,“丧天害理”这个成语强调了违背这些基本原则的严重性,反映了社会对道德败坏行为的强烈谴责。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邪恶、不公和痛苦。它可能激发人们对正义的渴望和对恶行的憎恶。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有人做出极端不道德的行为,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表达我的愤怒和不满。
在创作中,可以将“丧天害理”融入到一个反面角色的描述中,增强故事的冲突和紧张感。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crime against humanity”(反人类罪)在英语中传达了类似的负面含义。
“丧天害理”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强有力的表达,用来描述极端的恶行。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反映了社会对道德和法律的重视。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对恶行的谴责,并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发挥重要作用。
话说老残与申东造议论玉贤正为有才,急于做官,所以丧天害理,至于如此。
欺负狐儿寡妇,~。
1.
【丧】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喪,亡也。 、 《易·坤》。马注:“失也。”-东北丧朋。 、 《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 、 《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 《国语·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 《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组词】
丧明、 丧检、 丧履、 丧精、 丧心、 丧志、 丧律、 丧师、 丧师辱国、 丧资
2.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3.
【害】
何不。 同: 曷
【引证】
《书·大诰》-王害不违卜。 、 《诗·周南·葛覃》-薄汙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 《孟子·梁惠王上》-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 《汉书·翟方进传》-予害敢不于祖宗安人图功所终?
4.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