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27: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2:27:59
“丧失”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失去或丢失某物,通常指原本拥有的东西不再拥有。这个词汇涵盖了从物质财产到抽象概念(如机会、信任、健康等)的失去。
在文学中,“丧失”常用来表达深刻的情感损失,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的丧失表达了深切的悲痛。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于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小损失,如丢失钥匙或钱包。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经济学,“丧失”可能指代更复杂的概念,如机会成本的丧失或心理创伤的后果。
同义词中,“失去”和“丧失”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丧失”通常带有更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不可逆的意味。反义词则表达了与“丧失”相反的状态,即获得或保持某物。
“丧失”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由“丧”和“失”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逐渐丰富和细化。
在**文化中,“丧失”常常与哀悼和悲伤联系在一起,如丧葬仪式中表达的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在社会层面,“丧失”也可能指代社会资源的流失,如人才的流失或文化遗产的丧失。
“丧失”一词往往引发负面情感,如悲伤、失望和恐惧。它让人联想到不可挽回的损失和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个人在生活中可能经历过与“丧失”相关的经历,如失去亲人、朋友或重要的物品,这些经历可能深刻影响个人的情感和世界观。
在诗歌中,“丧失”可以用来表达深沉的情感:
在那无星的夜,我丧失了方向, 心中的灯塔,熄灭在无尽的海洋。
视觉上,“丧失”可能让人联想到空旷的房间、荒凉的风景或破旧的物品。听觉上,可能与哀伤的音乐或寂静的环境相关联。
在英语中,“丧失”可以对应为“loss”,在法语中为“perte”,在西班牙语中为“pérdida”。这些词汇在各自的文化和语境中有着相似但又略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丧失”是一个多层次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物质的失去,还触及了情感和心理的深层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丧失”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情境。通过对“丧失”的深入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生活的多变性。
1.
【丧】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喪,亡也。 、 《易·坤》。马注:“失也。”-东北丧朋。 、 《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 、 《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 《国语·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 《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组词】
丧明、 丧检、 丧履、 丧精、 丧心、 丧志、 丧律、 丧师、 丧师辱国、 丧资
2.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