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35: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35:42
“丧奠”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为死者举行的奠仪或丧礼。它通常涉及到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用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尊敬。
在文学中,“丧奠”可能被用来描绘悲伤的场景,增强作品的情感深度。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丧葬事宜时会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殡葬服务或**仪式中,“丧奠”是一个专业术语。
“丧奠”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丧”指丧失、死亡,“奠”指安置、祭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具体的丧奠仪式可能有所不同。
在传统文化中,丧奠仪式被视为对逝者最后的尊重和告别,也是家族和社会团结的体现。这些仪式往往反映了特定的信仰和道德观念。
提到“丧奠”,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悲伤、肃穆和尊重。这种情感反应可能影响人们在相关场合的言行举止,以及对生死的思考。
个人经历中,可能参与过亲友的丧奠仪式,这些经历让人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以及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寂静的夜晚,星光下举行着无声的丧奠,每一颗星星都是对逝者的默默祈祷。”
视觉上,丧奠可能让人联想到黑白照片、花圈和烛光。听觉上,可能是低沉的哀乐或诵经声。
在不同文化中,丧奠的形式和意义可能大相径庭。例如,在西方文化中,葬礼可能更加简洁,而在某些东方文化中,丧奠仪式可能更加复杂和传统。
“丧奠”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反映了人类对死亡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也体现了文化和社会的多样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语言背后的文化和情感内涵。
1.
【丧】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喪,亡也。 、 《易·坤》。马注:“失也。”-东北丧朋。 、 《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 、 《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 《国语·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 《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组词】
丧明、 丧检、 丧履、 丧精、 丧心、 丧志、 丧律、 丧师、 丧师辱国、 丧资
2.
【奠】
(象形。金文字形,上面是“酋”(即“酒”),下面象放东西的基物。本义:设酒食以祭)。
同本义。特指初死时的备供品敬礼。
【引证】
《说文》-奠,置祭也。 、 《诗·召南·采蘋》-于以奠之。 、 《周礼·牛人》。注:“丧所荐馈曰奠。”-共其奠牛。 、 《礼记·祭统》。注:“非时不而祭曰奠。”-舍奠于其庙。 、 《礼记·郊特牲》。注:“谓荐熟时也。”-故既奠。 、 《礼记·檀弓》-有司以几宴舍奠于其墓。 、 清·袁牧《祭妹文》-奠汝又不见汝食。
【组词】
祭奠、 奠馔、 奠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