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1:19: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1:19:02
“家亡国破”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家庭破灭,国家崩溃。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战争、灾难或其他重大变故中,个人和国家的悲惨境遇。
在文学作品中,“家亡国破”常用来描绘悲剧性的历史时刻,如战乱、朝代更迭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个人或集体遭遇的巨大不幸。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社会学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社会动荡和政治变迁的影响。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主要在于语境和强调点的不同,而反义词则完全表达了相反的情感和状态。
“家亡国破”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它反映了古代**人对家庭和国家关系的重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也有所演变,但其核心意义——家庭和国家的悲剧性崩溃——始终未变。
在文化中,家庭和国家的关系被视为极其重要。因此,“家亡国破”这个成语在文学和社会话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描述了物质上的损失,也反映了精神上的创伤。
这个词汇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悲伤和沉重。它让人联想到战争、灾难和人类的苦难,激发人们对和平与稳定的渴望。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亲历或目睹的悲剧**,如自然灾害、家庭破裂等。
在诗歌中,可以将“家亡国破”融入对历史悲剧的描绘,如:
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
家亡国破,山河破碎。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战乱中破败家园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悲伤的旋律来增强“家亡国破”的情感表达。
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nation in ruins”(英语)或“patrie dévastée”(法语),它们都传达了国家遭受重创的意象。
“家亡国破”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对家庭和国家稳定的渴望,以及对破坏和苦难的恐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历史背景。
国破家亡,亲友雕残。
~此身留,留滞聊城又过秋。
1.
【家】
词尾。
【组词】
成年家;整天家
2.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3.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4.
【破】
(形声。从石,皮声。本义:石头开裂;破碎,碎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破,石碎也。 、 李贺《李凭箜篌引》-石破天惊逗秋雨。 、 《史记·项羽本纪》-沉船、破甑。 、 《荀子·劝学》-卵破子死。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恐其破璧。
【组词】
爆破、 破瓦、 破卵倾巢、 破剥、 破坠、 破溃、 破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