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19: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19:57
捐躯济难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帮助解决困难或危机。它强调了个人为了更大的利益或集体的福祉而做出的极端牺牲。
在文学作品中,捐躯济难 常用来描述英雄或烈士的行为,如战争中的士兵、救援行动中的志愿者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相关的概念可以通过更通俗的表达来传达。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救援、慈善等,这个词汇可能更为常见。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强调牺牲的性质和动机上有所不同,但都与捐躯济难的核心意义相关。
捐躯济难 这个词汇源自**古代的文学和历史文献,强调了个人牺牲与社会责任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得到了保留和扩展。
在**文化中,捐躯济难被视为高尚的道德行为,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表现。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与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价值观联系在一起。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庄严和崇高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无私奉献和英勇牺牲的形象。它激发了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和对牺牲精神的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捐躯济难的概念可能不常直接应用,但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展现出勇气和牺牲精神。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捐躯济难志不移, 英魂永驻天地间。 风雨兼程无悔恨, 只为黎明照人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救援人员在灾难现场奋不顾身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庄严或激昂的乐曲,如《英雄的黎明》,来增强捐躯济难的情感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 "sacrifice for the greater good" 或 "heroic sacrifice",它们传达了相似的牺牲精神和英雄主义。
捐躯济难 这个词汇不仅是对个人牺牲的描述,也是对高尚道德和英雄主义的赞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对牺牲精神的尊重和敬仰。
1.
【捐】
(形声。从手,肙(yuān)声。本义:舍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粪除秽污谓之捐。故寺人谓之中涓。以涓为之。-捐,弃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八年》。注:“弃也。”-捐殡。 、 《汉书·食货志》。注:“骨不埋者。”孟康曰:“捐,谓民有饥相弃捐者,或谓贫乞者谓捐。”-而国无捐瘠者。 、 《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 、
【组词】
捐世、 捐馆、 捐身、 捐却、 捐灰
2.
【躯】
(形声。从身,区声。本义:身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躯,体也。 、 明·刘基《卖柑者言》-籍柔覆温之躯。 、 明·刘基《卖柑者言》-赖是以食吾躯。
【组词】
躯老、 血肉之躯;躯量、 躯躬、 躯材、 躯身
3.
【济】
渡过水流。
【引证】
《楚辞·屈原·涉江》-济乎江湖。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济河,围令狐。 、 唐·李白《行路难》-直挂云帆济沧海。
【组词】
同舟共济;济胜之具、 济水、 济涉、 济运
帮助;救助。
【引证】
欧阳修《朋党论》-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 《晋书·何攀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济师来攻。
【组词】
济人利物;济拔、 济惠、 济物、 济时
4.
【难】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引证】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 《资治通鉴》-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 诸葛亮《出师表》-危难之间。 、 《国语·晋语》-以免于难。 、 《资治通鉴》-芟夷大难。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故及于难。
【组词】
排难解纷;苦难、 逃难、 落难、 蒙难、 罹难、 避难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引证】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组词】
发难、 首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