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4:17: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17:58
“捐躯摩顶”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捐躯”和“摩顶”两个词组成。其中,“捐躯”指的是献出生命,牺牲自己;“摩顶”原指**中的一种仪式,即用手轻轻抚摩信徒的头顶,表示祝福或加持。结合起来,“捐躯摩顶”比喻为了某种崇高的目的或信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文学作品中,“捐躯摩顶”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或烈士为了国家、民族或信仰而英勇献身。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正式或庄重的场合,如纪念活动、悼念仪式中,仍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军事学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描述历史人物的牺牲行为。
同义词:
反义词:
“捐躯”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捐躯赴难,视死如归。”而“摩顶”则源于**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比喻性的用法。整个成语“捐躯摩顶”在古代文献中并不常见,但在现代汉语中,由于其强烈的象征意义,被广泛用于描述牺牲精神。
在文化中,牺牲和奉献被视为高尚的品质。特别是在国家危难时刻,如战争、灾难中,“捐躯摩顶”的精神被高度赞扬。这种精神也体现在的烈士纪念日、英雄纪念碑等文化符号中。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庄严、悲壮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那些为了更大的利益或信仰而牺牲自己的英雄形象,激发人们对牺牲者的敬意和缅怀。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在谈论历史、军事或**话题时,可能会提及。例如,在讨论抗日战争历史时,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士。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捐躯摩顶赴国难,
英魂永驻天地间。
血染战旗风不倒,
忠骨长埋青山边。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烈士纪念碑或英雄雕像的画面,背景是飘扬的国旗和庄严的仪式。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庄严的国歌或悼念仪式上的哀乐。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ay down one's life”或“give one's life”,用于描述为了某种信仰或事业而牺牲生命的行为。这些表达在意义上与“捐躯摩顶”相似,但在文化和语境上有所不同。
“捐躯摩顶”这个成语深刻地体现了牺牲和奉献的精神,是*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不仅能够丰富词汇量,还能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文化内涵。
1.
【捐】
(形声。从手,肙(yuān)声。本义:舍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粪除秽污谓之捐。故寺人谓之中涓。以涓为之。-捐,弃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八年》。注:“弃也。”-捐殡。 、 《汉书·食货志》。注:“骨不埋者。”孟康曰:“捐,谓民有饥相弃捐者,或谓贫乞者谓捐。”-而国无捐瘠者。 、 《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 、
【组词】
捐世、 捐馆、 捐身、 捐却、 捐灰
2.
【躯】
(形声。从身,区声。本义:身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躯,体也。 、 明·刘基《卖柑者言》-籍柔覆温之躯。 、 明·刘基《卖柑者言》-赖是以食吾躯。
【组词】
躯老、 血肉之躯;躯量、 躯躬、 躯材、 躯身
3. 【摩】 用手轻按着并一下一下地抚摩。
4.
【顶】
(形声。从页(xié),丁声。从“页”,表示与人头有关。本义:人头的最上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顶颠也。 、 《易·大过》-过涉灭顶。 、 《庄子·大宗师》。释文:“本作项。”-肩高于顶。 、 清·方苞《狱中杂记》-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
【组词】
头顶;秃顶;顶光、 顶珠、 顶角、 顶颡、 顶老、 顶阳骨 (头盖骨;) 顶瓜皮 (头皮、 顶搭子 、 顶门上针、 顶虫、 顶疮、 顶发